改革开放30年全市组织工作成就回顾|上合组织取得的成果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2-24 08:47:18     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全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发展。30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实际,锐意创新,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全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30年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了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路线。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中共**地委在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上开始全面拨乱反正,积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先后在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落实政策工作,为“文革”中定为“冤、假、错”案的18574人进行了彻底平反,为17085名受迫害的干部、工人、城镇居民和农民甄别平反,恢复名誉,复查了“文革”前历次政治运动中1.1万多人的问题,清理了干部档案,消除了“十年内乱”所造成的创伤、隔阂。同时,对在“文革”中遭受破坏的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多次整顿,使党的基层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3年,**地委按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进行机构改革,将地直党政工作部门由48个精简到22个,领导干部由173人减少到144人,平均年龄由53.2岁下降到48.8岁。各县市党政工作部门由50个减少为35个,党政正副职领导干部由原来的128人减少到104人,平均年龄由47岁下降到42.6岁。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富于改革精神的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实现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通过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工作机制在全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逐步健全。

  从1984年11月开始,地、县(市)、乡三级在309个党委、91个党总支、5484个党支部、93027名党员中分期分批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全面整党。并在各县普遍进行了检查知识分子工作,进一步复查和平反了知识分子冤假错案,吸收了一批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知识分子和生产一线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入党,全市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1985年7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后,中共**市委于1987年9月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发展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根本标准的大学习、大讨论。从12月下旬开始,分期分批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中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为全市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后,市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企事业单位开始建立新型的党政工关系,促进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稳步发展。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市委紧抓机遇,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为先导,开展综合体制改革,在转变领导机关职能、精简机构、人员分流、创办实体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重点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县级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意见》,有重点、按计划、分步骤地选拔了一大批年轻干部进入到县级领导班子;
在机关推行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对企业党务干部的培训,采取党组织和企业领导交叉任职的方法,加强企业党务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着力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党务工作队伍和党员企业家队伍。1996年,市委把转变职能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实施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市级党政机构由原来的57个减少到45个,精简21.1%,党政机构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997年,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市委在全市兴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新高潮,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针对“三讲”教育中查摆出来的问题,市县领导班子边整边改,加强思想理论和民主集中制建设,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取得了良好效果。随后在全市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管理,初步形成了“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机制,有力推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一场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党分期分批全面展开。在历时3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市被中央列为全国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城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被列为全国唯一的西部少数民族农村试点县。市委先后抽调4000名干部深入农村,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试点工作,373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和75583名农村党员参加了教育活动。试点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等中央和省委领导深入到我市农村检查指导工作,中央和省委对**的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试点工作结束后,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市利用一年时间分两批在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企业和学校全面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在农村开展了以“双评双比”为重点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深化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了群众评乡村干部、评农民党员,在乡村干部和党员中比致富带富能力、比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进一步强化了党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市组织工作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中心和大局,树立科学民主、整体互动,打破封闭、走向开放,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强化服务、构建和谐的工作理念,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积极推进地方领导班子配备改革,探索完善市县全委会、常委会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加强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同时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在继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的基础上,先后投入1.1亿多元,新建、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社区阵地1700多处,在全市后进村开展了公开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有81名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精神强的优秀年轻干部通过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进入村级领导班子,通过公开招考选聘了51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并在农村普遍开展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的执政为民能力和本领,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二、30年全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

  3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工作,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为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企业、机关、学校、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选拔“双带”能人、营造干事创业平台,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从解决带头人的问题入手,大胆创新,采取公开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等改革举措和建立村干部保障机制、整合项目资金帮扶整顿后进村、提升党建示范点等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村“无人干事”的问题,稳定了村干部队伍,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开展“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活动,由村“两委”向党员和村民承诺、党员向党支部和群众承诺,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年内党员和群众定期不定期评议村“两委”、村党组织和群众评议党员,扩大了基层民主,促进了工作落实;
多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创造的把基层党组织建在社区、建在产业链上等新经验,扩大了党的覆盖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30年来,全市发展中共党员数量净增25391名,增长23.7%;
近10年受中央和省市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六好”乡镇党委、“五好”示范村和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区537个,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和优秀村党支部书记1255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开拓进取,积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李润虎、崔兴美、剡振礼、刘田家、王耀祥、马健虎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特别是在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无数共产党员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和时代风范。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30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着力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干部头脑,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开展了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探索实行了“三三制”教学模式,组织党员干部在市、县区委党校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组织外出考察,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课题讨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了干部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管理、激励约束四个机制,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妇女、非党、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成效显著,不同年龄段干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功能不断增强;
切实加强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和干部纪律作风整顿,规范和约束了领导干部用权行为,培养造就了适应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形成了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各级领导层。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市委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不断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建立干部离休退休制度、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干部分类管理到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从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到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都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定不移地实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常委会和全委会任免干部票决等一系列制度,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研究出台了《市直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办法》、《市直机关科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办法》,全面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和科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进一步激励激活了干部队伍,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了真抓实干、奋发向上的干事创业环境。形成了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务实、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30年来,市委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起步,认真贯彻“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建了甘肃东部人才市场,形成了立足**,辐射陇东南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不断健全;
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发展,积极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着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家人才库,深入开展民营企业家人才论坛活动,探索和完善了党管人才在民营经济领域的落实机制。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全市人才总量不断壮大,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30年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实践启示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成就,我们从30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实践中得到许多重要启示。

  (一)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30年来全市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和巨大成就充分证明,要保证全市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关键在于党的积极引领和坚强领导。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紧紧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根本要求,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保党的建设更好地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情出发。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站在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来谋划党建工作,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注意继承和发扬群众工作经验和优良传统,充分尊重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使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从人民群众中吸取了巨大的物质精神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建设才能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四)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改进领导体制和工作方法。30年来,我们始终紧密结合**的客观实际和新形势下的任务,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党的建设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规律性认识,不断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新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