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产业调研报告范文8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4-08-28 14:01:05     阅读:

调研报告是职场人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准备工作,我们必须认真筛选调研数据,排除其中的干扰因素,确保调研报告结果的真实可信,无忧文档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钛产业调研报告范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钛产业调研报告范文8篇

钛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篇1

近年来,桃江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抢抓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机遇,用全域旅游发展新理念,引领交通、园区、城镇、产业建设和改善民生新发展,打造全景桃江新名片,积极探索加快县域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

一、资源禀赋与优势

桃江,地处湘中偏北、洞庭尾闾,因境内桃花江得名。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人口89万,素有“美人窝”、“屈原第二故乡”、“楠竹之乡”和“茶叶之乡”等美誉。桃江交通便捷。距省会长沙仅1小时车程,洛湛、石长两条铁路穿境而过,二广、益马、益娄衡、益阳南线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辐射八方。

桃江景色宜人。有桃花江竹海、罗溪瀑布、桃花湖、浮邱山、凤凰山、羞女峰等风景名胜20多处,境内有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和腰子仑春秋古越墓群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桃花江核电站目前为我国内陆第一核电站,将其打造成我省工业旅游景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核电站建设将带动新一轮工业旅游热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将助推我县经济快速增长,可大幅度提高我县财政收入。反之,财政加大对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我县就业岗位,提高人均收入,促进人均消费。我县将努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示范性的以核电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景区,力促我县全域旅游的发展。

二、发展现状与特色

目前,全县共有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景区(点)400个,拥有床位7168个,国际品牌连锁酒店1家,旅游星级宾馆6家,五星级休闲农庄3家,湖南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有国内旅行社3家,旅行社门市部4家,旅游商品生产厂点10多家,休闲旅游接待人数达300万人次,休闲旅游接待收入约8亿元,旅游从业人员11000余人,休闲旅游发展成为我县一道独特的风景,乡村旅游业促进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一是政府强力推动。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一批重点项目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投入近500万元,完成了《桃江县旅游发展规划》、《桃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总体规划》、《桃花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桃花江竹海风景区规划》、《黄金塘景区总体规划及项目策划》和美人文化主题公园、凤凰山景区等一系列旅游策划,20xx年起县旅游产业引导资金提高到200万元/年。

二是加大市场投入。一是加强星级酒店建设。全县共有星级酒店6家,其中三星级酒店1家,大汉华美达美人窝文化主题酒店为全益阳市第一家国际品牌旅游饭店;二是加大休闲农庄投入力度。为进一步提升休闲旅游服务质量,切实加大了对休闲农庄的规范和改造,投入资金5000万元,改造了10家休闲农庄和10家示范性竹乡农家乐建设,其中新桃缘生态农庄和渔乡源生态农庄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休闲旅游品牌占据了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地位。三是加快项目建设。

桃花江竹海景区投入资金近亿元,完成了核心景区建设和基础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已对外开放;浮邱山景区完成了景区道路提质升级,启动了游客服务中心和生态停车场建设,完善了浮邱寺部分设施建设,启动了浮邱寺修缮改造计划;罗溪瀑布旅游区完成了游步道、河道清理、停车场修整、30个垃圾箱等设施建设,启动了观瀑台建设工作;桃花湖景区完成了景区环湖公路建设;桃益公路生态景观工程完成竹文化生态景观带、生态文化走廊等建设,成为具有桃江特色的绿色景观带。

从目前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要做实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品牌,还存在产业体系不够成熟、配套措施不够健全、宣传营销缺乏整体形象、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和旅游要素不够健全等问题,急需在以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发展思路与举措

按照全域融合、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市场导向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旅游建设,把桃江休闲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

钛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篇2

为充分了解我县文化发展特色资源,找准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近期,县政协组成工作调研组,深入相关文化院团、文化企业、旅游景区、学校,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文化特点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高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境内有田野文物保护点16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城遗址及墓群、汉明长城),省级4处,县级保护文物47处。骆驼城古遗址始建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距今1832年,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汉唐古遗址之一。许三湾古墓葬群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密集型古墓群之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

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竞争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市场管理力度,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我县现有文化事业单位4个,即:高台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工团,在职职工44人。国有文化企业2个,即: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现有职工10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83家,从业人员200多人,经营面积15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约1700多万元,其中文化传媒公司2家,网吧9家,kvt娱乐场所10家,音像制品零售经营户8家,电脑打复印43家,印刷企业3家,图书零售(出租)8家,祁连玉奇石馆2家,还有一些分散的文化产业经营户,如画装裱、手工编织、艺术根雕、器乐制作等。总体来说,我县文化产业仍处于摸索徘徊、低层次、低水平始发阶段,规模小、结构单一,对经济的贡献率很低,xx年全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81.3万元,占全县gdp的0.85%,除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和旅游外,其它文化产品销售、广告印刷复制业、互联网经营与娱乐、工艺美术品加工销售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21.5万元,仅占全县gdp的0.4%,与全国2.75%和全省1.8%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为推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县在xx年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红色带动工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文化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近年来,我们按照确定的目标、既定的任务,总体谋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争取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近年来,我县黑河湿地公园建设、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二期工程、祁连葡萄庄园旅游服务项目、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骆驼城遗址环境整治和出土文物陈列馆建设、月牙湖公园游乐项目配套建设、博物馆新建及大湖湾风景区崇文楼、会议中心、垂钓中心等建设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景区。依托我县特有的红色旅游景观、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丰富的水域湿地资源、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深度开发、培育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游,以黑河湿地公园(含大湖湾风景区)、月牙湖公园为主的湖泊水面游,以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墓葬群为代表的文物古迹游,以祁连葡萄庄园为中心的生态观光游以及许三湾—罗城段沙漠探险游,努力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扩充、改造、完善、提高”的思路,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资源,塑造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健全景区功能,提升景区档次和水平。

(三)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为把文化特色有机融入旅游业态,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共促共赢,近年来,我县利用节庆日、纪念日,依托县域内各旅游景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和旅游文化艺术节,全面提升了我县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从xx年开始,我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持续推进黑河湿地公园和湿地新区生态城市的共融建设,体现了县委、县政府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家园的坚强决心,也是文化与旅游、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的集中体现;组织开展的红色旅游文化艺术节紧紧围绕打造“红色高台、北凉古都、沙漠绿洲、戈壁水乡”这一文化旅游名片,组织开展了全省钓鱼大赛、端午游湖、龙舟赛、红歌会、红色经典音乐演奏会、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展、民间旅游文化产品展销会、全民健身展示等11项文体活动,通过文化与旅游的互补融合,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集中展现了我县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成果、积淀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各具特色的乡镇文化、原创生动的红色音乐、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从xx年以来,通过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连续三年举办了“红色旋律”、“红旗颂”、“红西路军精神永存”大型主题歌会和音乐歌舞剧,现已打造成为我县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每年在大湖湾国家3a级风景区举办的端午游湖暨龙舟赛活动,“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也已成为我县一项特色品牌旅游节会,是传承民俗文化、展现高台风貌的重要平台。广泛开展的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节、新社火调演、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灯展、读书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既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也成为对外展示我县文化旅游形象的有效载体,为旅游强县这一目标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四)探索发展文化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以“一轴两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月牙湖、黑河湿地公园桥头景观区至大湖湾风景区沿线为中轴,祁连葡萄庄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骆驼城许三湾古城遗址、许三湾-罗城段沙漠探险旅游观光带为南线,黑河北岸现代农林业观光示范带、正义峡并连接石头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北线)为基本脉络,深入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具有浓郁西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彰现文化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后发优势。具体包括依托红西路军纪念馆打造红歌会品牌、与甘肃画院合作开发出版以红西路军征战河西为主题的“铁流西渡”系列连环画、文物精品的复制与推广、“乐善”秦剧的深入挖掘和品牌包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主的各类民间民俗产品、旅游纪念品以及民间艺术品制作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五)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管理。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县境内文化旅游资源实行有计划、有重点开发战略,严禁无序竞争、掠夺式开发。凡从事文化旅游开发的集体或个人,都必须遵从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拟建或待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须报县级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二是严抓文化市场的监管。针对文化市场点多面广、经营人员混杂、个别经营户违法经营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对网吧、ktv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采用日常检查、临时抽查、夜间巡查、联合执法等多种执法手段,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大力推广网吧实名制管理、“净网先锋”等技防手段,有效的促进了网吧、ktv等娱乐场所的依法合规经营。同时本着褒先促后的原则,在文化市场经营户中广泛开展“以德治店守法经营”评选活动,着力营造守法经营的文化市场经营氛围。

钛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篇3

新建区地处赣江之滨、鄱湖之南,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邑”,享誉鄱湖的“鱼米之乡”,区域面积2193平方公里,整个地貌是“四水三山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新时代的大美新建,依托鄱阳湖生态旅游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以建设“文化大区、旅游强区”为目标,精心擦亮“五色”旅游品牌,倾心打造古邑文化名片。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新建区坚持走文化旅游与生态相结合的都市休闲之路,明确了“旅游强区、旅游兴区”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依托雄厚的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新建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区文化旅游大发展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体情况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新建区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丰富,是公认的南昌市乃至全江西的旅游资源大区。全区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潜质的旅游景区1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级重要湿地1处(南矶湿地),国家a级景区8个(其中4a景区1家、3a景区6家,2a景区1家),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点23家。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经典“小平小道”,游客探秘、休闲、观鸟、摄影、科考的绝佳宝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山万寿宫庙会”,“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汪山土库,号称南方“小长城”的溪霞怪石岭生态公园,有“鹭鸟王国”美誉的象山森林公园,拥有大漠雄浑和江南水乡细腻的厚田金色沙漠,正在大手笔的规划建设当中并致力于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等。

(二)区位优势明显

一方面,新建区在“撤县设区”之前是全省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县,区位优势、全省独有、全国也少有。南昌中心城区到新建各景点,基本都在20—50分钟车程以内,是市民周末出游的首选之地,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旅行的乐趣。另一方面,新建区交通“大动脉贯通、毛细血管畅通”,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南昌西站、昌北机场直通新建区。完善、便利的交通体系,为我区吸引内外游客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政策扶持加大,旅游增长快速

近年来,新建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建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项目、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对推动旅游业大繁荣、大发展予以扶持。20xx年新建区全区接待旅游人次超过14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2%,旅游综合收入75.8亿元,同比增长45.3%。预计20xx年全区旅游综合接待总人数达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但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向二、三产业积聚),城镇及大部分村落基础设施日趋完备,2017年人均gdp已达9753美元,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旅游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新建区旅游服务设施比较薄弱,客房、餐馆档次不高(全区拥有星级饭店仅1家,五星级饭店0家),娱乐项目单一,城区和主要城镇及景区缺少针对旅游者需求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酒店等,满足不了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

2、旅游管理体制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机制。一方面,我区既有区文广旅新局,又有区旅投公司,一些区直单位也参与文旅项目,各自为政、各打算盘,没有拧成一股绳,难以形成集合效应。区文广旅新局管行业,日常工作就是忙于落实全区所有的涉旅工作和应付各种各样的上级检查,根本无暇顾及旅游行业发展大计;区旅投公司管全区的旅游项目投资,而且其项目运作方式多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行业的管理责任不用担,平常的工作动态和投资数据没有及时有效沟通。其他区直单位的如一些田园综合体和文化特色小镇等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是请我局做做观察员,有甚者根本就不咨询文化和旅游部门意见,等要申报景区景点时才来找专业部门。另一方面,更有一些景区地跨数个行政区域,虽然成立了管理局或旅游开发公司,但受职能限制,协调力度太小。比如有些属于市旅游公司(厚田沙漠),有些属于市文广局(小平小道),有些属于水务部门(梦山水库)。这种管理经营体制上的不顺,使得市场化经营程度深浅不一,造成各景区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行其是,竞相开发。这种做法导致规划难落实、形象难塑造、宣传难统一、管理难到位。

3、旅游发展战略高大上,但有计划实施少,部分项目投资大,但是实际效益不如人意。近几年来,省、市相继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一核两重”产业发展布局中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发展重点,明确提出了“江西风景独好,五彩新建来领跑”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虽然我区积极挖掘文化旅游资源,陆续投资改造或建设了一批旅游项目:如投资近5亿元对“小平小道”红色经典景区进行改扩建,投资1亿多元对汪山土库进行修复,投资6000多万元对南矶进行了提升改造,投资300万元编制了南矶湿地景区总体规划,以及投资4亿元的西山特色小镇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等。但是,许多建成运营的景区景点,也往往存在着投资大,建设周期过长,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旅游发展模式单一,缺乏进一步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多依赖政府投资,缺乏多元化投资渠道,致使经营体制不活,难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发展,激活旅游资源效益。各旅游景区受限于自身资金、渠道和建设能力的限制,在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缺乏发掘潜力和创新产品的动力和意识。景区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景区中普遍存在。比较典型的有汪山土库、梦山风景区等。

5、整体营销力度不够,系统性较差。好的产品只有通过积极营销才能占有市场。虽然我区积极通过旅游文化节、新闻媒体宣传、推介会、旅游中介等渠道开展官方的推广营销,但是大部分景区并没有主动开展营销活动,未形成系统的营销模式。虽然我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原来的1000万增加到现在的3000万,但其中用于旅游宣传的资金仅有100万,这使得我区的营销力度严重不足。营销不系统、力度不够使得中远距离游客对新建的旅游资源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新建旅游业的发展。

6、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全区的旅游队伍素质来看,特别是专业管理、策划、营销和导游等人才极度缺乏,业务水平较低,旅游人才队伍亟待引进、培训和提高。

三、加快新建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新建区虽然拥有很多优势和机遇,但同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面对当前旅游发展的形势,如何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是摆在新建区全区上下面前的一道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从孤立的景区景点跳出来,以线路为纽带,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综合服务产品,重点从规划、机制、品牌、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工夫。

1、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大发展,基础设施是重要一环。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同时,推动通往主要旅游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交通体系建设,提高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加强旅游食宿设施建设。针对高标准旅游饭店紧缺的状况,应加快星级宾馆的建设,引进国际旅游连锁酒店品牌。针对自助游、度假休闲游的特点,加强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推进以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旅游环境整治为主的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增强旅游功能;推进旅游购物街建设,集中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推出特色文艺节目,发展晚间娱乐项目。

2、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区旅投公司的沟通,明确责任分工,始终保持既分工、又协作的良好关系。加强区文广旅游局与其他区直单位的工作配合,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田园综合体、文化特色小镇的项目建设上,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规划指导,整合各方力量,不断提升项目品质,积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规模。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各乡镇的业务配合,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我区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增长极。一是要请专业团队编制《新建区全域旅游规划》,在产品体系上实现主题化,除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之外,要在“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中有所侧重;在项目开发上,应实现由点到区的转型,把产业布开,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通过加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更加方便游客出行,更加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二是单个景区规划的提档升级,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真正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和产品优势,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4、创新管理机制,优化配置旅游资源。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一是发挥旅游投资公司作用,改变政府包、政府投、政府办的做法,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二是整合资源,收购、并购投资乏力、后劲不足、产品不活的旅游企业,积极主动走出去招商推介,引来大旅游财团进驻或是探索一条采取同知名旅游企业合作或委托管理的路径,彻底激发旅游新活力。三是全域旅游需要多部门的综合监管、齐抓共治。四是整合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资源,走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的发展路子,引导景区景点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5、创新“旅游+”理念,培育旅游新业态。如推进旅游+农业,以溪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契机,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我区“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以一产(即农业)带动三产(旅游业),三产旅游反哺一产农业的良性互动。推进旅游+文化,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赋予旅游景区景点于文化的灵魂,形成旅游产品,让游客进行浸入式体验,如汪山土库,基于自身深厚的人文内涵,举办踏春学家风旅游文化活动,积极开拓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便是很好的例子。推进旅游+交通,以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第三届环鄱阳湖国际骑游大赛为契机,促进旅游风景道建设,加强旅游与交通的双赢合作等。推进旅游+民宿,结合各乡镇特色旅游,让古村落重新焕发文化的活力,留得住乡愁,大力发展我区民宿业,积极为农民创收增收。如溪霞镇忘忧村民宿游,让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如象山镇的“荷花节”,不仅让人可以赏花游船,还可以采摘捕鱼、吃农家饭,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推进旅游+党建,积极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断拓展景区景点内涵,使游客在游玩中自觉提高爱党护党的思想认识,增加农民收入,如溪霞镇店前村的乡村游+党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6、加大整体宣传,打造新建区旅游品牌。酒香也要会吆喝,着力加强宣传,做好舆论引导,树立新建旅游新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主动策划,借力外脑,立足全区旅游资源,主动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依托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如组织全区重点旅游景点赴外省、市进行专题推介,同时在高铁、地铁、机场等地投放我区旅游宣传广告,进一步树立五彩新建旅游新形象。要邀请旅游市场营销专家实地考察旅游线路,策划新建区旅游整体形象,把沿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大手笔宣传和推广。加强对主要客源地的宣传推广,邀请主要客源地的旅行商和新闻记者来考察,引导他们宣传新建区。创新宣传促销形式,在主要客源地举办新建区旅游交易会,与主要客源地的媒体互换节目和广告,形成旅游宣传联动机制,有效拓展新建区旅游宣传推广的覆盖面。

7、加大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大对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其政策法规水平和专业管理素质,始终保持以时俱进;一方面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委托培训或者去发达地区学习的方式,加强他们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招聘、跨行业引进等方式,吸引、激励更多优秀人才立志旅游工作,尽快构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视野开阔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

今后,新建区将进一步挖掘资源,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紧紧围绕“文化大区、旅游强区”的目标,致力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钛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篇4

一、调查目的

我国“十一五”时期旅游业的发展目标,目前已经确定,据国家旅游局的公布的信息,就是:实现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8%,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0%。到xx年,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每年旅游业新增就业50万人,到xx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

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到xxxx年,中国就接待1.37亿入境旅游者,占世界旅游总额的8.6%,超过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中国就接待东亚三分之一的国际旅游者。到xxxx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十大客源国之一,出境旅游达一亿人次,居世界第四位。到xxxx年,中国的国内旅游可望达30亿人次。海外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者协调发展,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为了更加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特色经济;关联辐射功能显著,带动第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增加外汇收入,是非贸易创汇的重要

二、调查内容

针对该处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宣传活动,该地周围的环境以及旅游团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态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在的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风貌、都要考虑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与之相结合,所以这些也要进行调查。

三、调查方法

第一、我采用取样拍照的方式,对有代表性的地区的环境,景色和人流进行了拍照。

第二、我还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在各个景点给游客发放xx0份问卷。问卷调查题目有10道题目,分别如下:

1、您对此地的了解程度。a比较清楚。b大致了解c、印象模糊d、很不清楚

2、您在景点会选择什么样的住宿地点a、回家睡b、民居c、便宜的旅店d、宾馆酒店

3、您觉得这的旅游消费是否合理a合理b偏低c偏高

4、您最近一次在此地旅游花费为多少?a50-100b、100-xx0c、xx0-500d、500以上

5.、您已经或计划去那些景点?(自写)

6、您这次旅游采用何种交通方式?a。步行b、包车c、自驾车d、路边找车

7、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如何?a、丰富b、中等c、一般

8、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a、山水自然风光b、少数民族特色c、气候条件

9、您对这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及管理的认可程度a、开发充分,管理到位b、开发不足,管理到位c、开发充分,管理缺陷d、开发不足,管理缺陷。

10、您认为这的景点缺乏的是哪些方面?a导游服务b景点整体规划及安排c、基础配套设施d、地方特色购物e、文化背景挖掘f其他。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近5年的入境旅游者人数都在1000人次左右,其中多为台湾及港澳的旅游者,海外旅游市场的开发还很滞后。旅游者在景点的停留时间短,不过夜的旅游者占51%,停留1夜的旅游者占38%,过境观光游的特征十分明显。旅游者在景点的消费少,景区门票、餐饮和住宿占了绝大部分(76%),这表明该地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明确的旅游消费导向,如购物、娱乐等比例过小。旅游者感受的一致性很高,即:对旅游景区质量及导游等景区服务感到满意,对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印象一般,对长途交通(外部交通)条件感到失望。

通过调查还得出,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该市共有xx0多家旅行社,但企业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营销手段滞后,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为“小作坊”经营方式,只有几个员工,服务质量低下,这些旅行社从表面上看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关系错综复杂。

钛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篇5

xx旅游文化现状及发展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又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依托。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旅游工程是文化大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弘扬旅游文化,有助于增强我市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我市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服务质量,也有助于增强市民的旅游意识,改善旅游环境。

xx旅游文化的现状

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从1995年筹备组建市旅游局,到现在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xx旅游业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10年间,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按人均比达到了全省的中等水平。2003年又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去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5%。“山水清远、生态xx”的.旅游形象;“太湖、占镇、名山、湿地、竹乡、古生态”等旅游品牌,已在长三角城市及江浙沪地区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日益显示出它在xx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xx经济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但从旅游文化发展方面来说,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发展的滞后,正在影响着全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主体文化即旅游者的旅游认识和旅游行为还停留在旅游的初级状态。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者居多,休闲度假式旅游还没有成为xx市民的旅游主题。二是旅游客体文化即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我市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文学艺术、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还没有很好地借助旅游景观的依托来加以继承和弘扬。三是旅游介体文化的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比如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旅游商品还没有形成市场,旅游人力资源缺乏,管理水平低下,导游队伍人员素质不高等等。四是旅游文化的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xx没有形成具有xx特色的旅游文化系列从书。凡此种种,正在制约着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xx旅游文化的发展

1、xx旅游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太湖风光、山水清远、生态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以提升观光旅游为支撑,以推动专项旅游和商务旅游为两翼,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大旅游格局。突出建设重点,建立一批具有南太湖独特风格的景区以及文化主题公园,使旅游产品进一步成为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促进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提升xx在长三角地区的地位和形象,带动xx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的率先崛起。努力将xx建设成为环太湖生态旅游城市,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中心,使xx市真正成为国内知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2、xx旅游文化发展的项目建设

三带十区的规划建设在继续打响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和古生态等六大旅游品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南太湖风情旅游带、浙北自然生态旅游带、古运河水乡民俗旅游带和南浔古镇旅游区、南太湖旅游度假区、xx历史文化名城区、南郊风景名胜区、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下渚湖湿地风景区、天荒坪风景旅游区、龙王山黄浦江源旅游区、长兴古生态旅游区、颐诸山茶文化旅游区等“三带十区”建设。

旅游节庆活动的培育充分挖掘xx历史文化,继承弘扬和发展地域文化,并通过节庆活动的手段来加以传播,并全力打造以下七大节庆品牌,即中国xx·国际湖笔文化;国际极限运动大赛、xx含山蚕花节、中国竹乡生态旅游文化节、中国德清·中华游子文化节、xx茶文化活动、中国童装博览会等。

旅游文化基础工作建设旅游文化基础的重点,按照我市目前的工作现状,应重点放在旅游网站的建设和旅游宣传推介资料的撰写编印方面。xx旅游网站早巳建立,近几年也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但网上交易方面,还需要进—步扩大范围和空间。xx旅游宣传资料还没有形成系列化,需要总体旅游介绍与专项旅游介绍相结合,需要平面宣传与立体宣传相结合,需要国内旅游推广与国际旅游推广相结合。

3、xx旅游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保障措施

基本原则

—是要突出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太湖、山水、生态、文化”的个性特色,围绕培育和形成xx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做到产品做精、服务做细、生态做深、企业做强,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的目的地。

二是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要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克服开发建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要勇于“无中生有”,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大胆开发旅游项目;要敢于“移花接木”,大胆接受世界人类的文明成果;要善于“推陈出新”,传承历史优秀文化,赋予时代发展内涵。

四是要硬环境与软环境两手抓。在抓好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景点景区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要重视软环境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从业队伍,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旅游意识,努力建设服务体系健全、管理严格、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保障措施

1)重视规划。按照发展大旅游的目标,超前谋划,高起点、高品味、高质量制定全市及各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完善政策。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力度,各县区财政也应每年增加—定额度的旅游发展资金、安排使用相关政府性专项资金。积极探索解决有利于景区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对不同旅游项目用地实行差别用地政策。对重点旅游区的交通道路、供水供电、通信设施建设项目,优先给予政策支持。

3)培育人才。把旅游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业务精通、品德高尚、服务—流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4)部门协作。进一步强化大旅游意识,文化、体育、城建、水利、交通、国土、农业、林业、宗教等部门要参与旅游建设和开发,合力扶旅游。使弘扬旅游文化,发展xx旅游业,成为—件全社会的大事来抓。

钛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篇6

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与青海毗邻,北依巴丹吉林沙漠和xx区毗邻。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130万人,耕地380万亩,园地41万亩,林地560万亩,草地3034万亩。滋润张掖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干流全长928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地处黑河中游的xx市集中了全流域95 %的耕地、91 %的人口,黑河水造就了"金张掖"的辉煌。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5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xx市沙漠化土地面积10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2%,其中流动沙丘222万亩,半固定沙丘202万亩,固定沙丘71万亩,戈壁503 万亩,风蚀残丘53万亩,潜在沙丘31万亩。xx市60个乡镇中有43个乡镇、50多万农民分布在沙漠沿线。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xx市上下按照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以构建生态经济大市为统领,把防沙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南保青龙涵水源,中护湿地建绿洲,北锁黄龙固风沙",大力发展沙产业,沙产业开发成果丰硕。

(一)坚持规划先行,稳步发展沙产业。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xx市沙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把发展沙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80年代以来,市上领导先后带领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分赴内蒙、宁夏和武威等周边地区,学习借鉴沙产业开发的先进经验,广开视野,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xx区石岗墩、民乐六坝、山丹清泉和东乐、临泽新华和板桥、高台骆驼城、肃南许三湾为代表的14个沙产业开发典型。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xx区石岗墩滩,目前有年金龙、甘霖、飞龙等10多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了集高效节水示范、生态防护林建设、优质牧草种植、苗木繁育、综合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xx县骆驼城是新开发的移民乡,过去这里大部分是沙漠戈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进行了移民和农业综合开发,全部村民都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1984年建乡,全乡农户来自5省8区26县市,辖13个村80个合作社3561户,12432人,可用耕地面积5.8万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8.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45元。特色产业有玉米制种、油料、苹果、葡萄、梨、加工番茄、辣椒干以及孜然、柴胡、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肃xx县明花乡许三湾,上世纪80年代末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后,肃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明花区许三湾荒漠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90年正式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开发。20多年来,来自肃xx县南部干旱山区的大河、马蹄和明花等地的移民,在国家地方惠农政策扶持下,进行固沙造林,治理荒漠,打井造田,重建家园的活动。经过20多年各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努力奋斗,如今盛夏的许三湾,是一排排俊秀挺拔的白杨,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一幢幢鳞次栉比的砖瓦房。这整齐的林带、道路、农田和砖瓦房,是在曾经风沙肆虐,百里无人烟的茫茫沙海上"拔沙而起"的,堪称沙漠治理的典范。

(二)强化典型示范引领,稳步推进沙漠日光温室。xx市上下把发展沙荒地日光温室作为节约耕地、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狠抓科技推广、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加快推进沙漠日光温室建设步伐。截至**年,xx市日光温室达到6.22万个座、面积6.72万亩。其中建在荒漠沙丘中的钢架大棚达到 1.6万亩,占xx市日光温室面积的24%。 xx县发动个体私营业主兴建,鼓励专业合作社入股连建,动员农户自主打建的方法,大力发展荒漠区日光温室,已建成了板桥镇红桥设施葡萄标准园、兴科荒漠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代表的荒漠区日光温室示范点1万多亩,棚内种植反季节红提葡萄及茄子、辣椒、西红柿,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使其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新型特色支柱产业。xx县确立"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帮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北部沙滩建设万亩能人创业科技示范区,重点发展反季节日光温室红提葡萄、高效精细蔬菜和规模养殖,并利用荒漠、山坡地建设半坑式温棚发展食用菌,亩均收益在1万元左右,形成了企业和能人带动,干部群众广泛参与推动的经营格局。xx县新坝乡暖泉村引流祁连山泉水在银洼石荒滩上发展反季节红提葡萄,由党支部牵头,专业合作协会运作,村上出资配套水、电、路及林网基础设施,农户自筹资金打建日光温室并无偿配套滴灌,已建成520座,使全村户均达到两座。该乡小坝村在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引领下,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形式,于2008年培育出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很高的黑蕃茄,花菁素含量高达89.71毫克/公斤,蕃茄红素的含量 28.04毫克/公斤,是红色普通蕃茄的7.2倍,黑蕃茄作为沙漠有机蔬菜的优质果蔬食品的代表已通过国家有机绿色认证。目前,全县推广面积达到3480 亩,亩收入达8000元左右。xx区以有年金龙集团为主开发建设的石岗墩荒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是市内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辐射效应最强的示范园区,总面积1万亩。园区内打机井3眼,衬砌高标准渠道16公里,埋设低压输水管道6公里,架设温室滴灌输液管50公里,建成半移动式喷灌1000亩,栽植名优经济林2500亩;园区引进以色列技术及设备,建成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和具有自动化滴灌、喷灌设施的高科技暖棚4座。并借鉴上海技术,自行设计建造了带有防风、防寒走廊的联体大棚5座,高标准中式二代日光温室50座,温室总面积达200亩;区内配套建成了年产800吨面粉厂、1000吨果品气调保鲜库、2万吨酒精、5万吨马铃薯系列产品深加工生产线、5000吨果品浓缩汁和10万只鸡、1000只羊、5000口猪和5000头牛的综合养殖场等企业。园区先后示范推广无土栽培、立柱式栽培等新技术23项,引进以色列西红柿、韩国金蕃瓜、美国红黑提葡萄、荷兰花卉、俄罗斯大叶菠菜等优良品种66个,各种农作物的灌溉全部采用高新节水技术,综合节水率达90%以上,科技在示范园区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示范园区已成为渠、路、林、田相配套,种养加、科工贸、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开发区,实现了农业的循环发展。

(三)拓宽融资渠道,荒漠区生态治理成效显著。风沙区荒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实施采取政府主导、国营集体、个体园林场参与的治理模式,在甘州、民乐、临泽、高台、肃南五县区组织实施,贷款规模达3.5亿元,风沙治理面积达到52万亩,工程治沙2.5万亩,封沙育林(草)35万亩,新修干渠3公里, 支渠14公里,斗渠62公里,农渠112.06公里,输电线路15公里,购置农用机械425台件等。通过工程建设使项目区扭转了沙化延伸势头,降低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逐步实现了沙区生态良性循环,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9年,xx县委、县政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全面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整治荒漠化土地近2万亩,开发建设商品住宅57万平方米,带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8-10亿元,在不占用耕地的基础上,使县城向东延伸近3公里,向南延伸近6公里,城区建设面积由5.5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增长近3倍。沿大沙河流域建成了1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18万头奶肉牛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四大工业经济集群。形成了集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工业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区,走出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新路子。xx区紧紧住境内丰富的湿地滩涂、沙漠戈壁较多的特色和优势,加快编制《xx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从空间布局上对城镇化建设、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建设进行统筹安排,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学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步伐。近年来,充分利用巴吉滩、南滩、西洞滩、神沙窝滩、兔儿坝滩、平山湖戈壁荒漠等荒漠土地大力发展工业商业项目建设,相继安排4346亩未利用土地发展光伏发电、工业园区、风电等一大批工业商业项目建设;安排7130亩为滨河新区xx区建设提供用地保障,通过整治梳理废弃河滩地和采砂废弃地,对滨河新区xx区进行绿化美化,形成了2500亩的人工湖面和3000多亩的人工绿地。明永乡沿河村、靖安乡靖平村和甘浚镇巴吉村充分利用沙荒戈壁地建成日光温室300多座;沅博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利用甘浚滩沙荒戈壁3000亩,建成年产30万只肉羊的加工基地,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实现了" 高效"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四)采取优惠政策,发展沙区适生物种。xx县组织具有经济势力的私人企业,采用优惠政策扶持,在沙漠荒滩兴办农林牧场,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红梨、红枣为主的"三红"经济果树产业,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山丹民乐两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项目,引进大果沙棘,亩年产值达到2000元以上。xx县锦世农业科技公司在北部滩开发沙化土地4500亩,配套完善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种植适宜于沙漠气候生长的耐旱、节水、耐盐、耐瘠薄甘草、菊芋等高附加值作物,采用由电脑控制作业的大型喷灌机,不仅利用了沙漠荒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企业收入,为发展沙产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xx县引进肉丛蓉栽培种植1000亩,以及沙棘、甘草、柠条、枸杞、麻黄等沙生植物,目前长势良好,经济收入可观,为沙产业开发创出了一条新路子,收到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五)产业配套开发,发展沙区马铃薯产业。xx县借鉴内蒙古包头农场种植沙漠马铃薯种植成功的经验,引进全国五百强之一的万向德农有限公司和凯翔马铃薯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北部沙化区平整土地9000亩,采用美国瑞克公司微电脑控制指针式喷灌设备,推行全机械化作业和国际现代化农庄管理模式,建设喷灌圈16个,种植专用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亩产值1500元以上,实现了沙漠区经济收入从无到有的突破。为了配合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万向德农有限公司又投资5305万元,在民乐六坝滩沙区建造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建成了年产3000万粒微型薯,1.2万吨原种,10万吨一级种薯基地,并配套建设网棚4.2万平方米,全能日光温室1000平方米,组培室1000平方米,以及恒温库、种薯窖等设施。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xx县于2007年引进马铃薯加工销售世界第四、欧洲第一的荷兰考森.爱味客集团落户六坝开发区,建设占地920亩,总投资1.5亿元的甘肃爱味客公司,该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5月正式投入生产,年产马铃薯全粉1.5万吨,并通过加大投入、全程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健全马铃薯繁育、种植、销售、储藏、加工产业链,使之成为该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六)招商引资,建成祁连葡萄生产基地。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林业局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统一部署,1987年xx县为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无偿划拨沙荒地3万多亩,至目前已累计投资1.5亿元,开垦宜林宜农基地2.2万亩,建成酿酒葡萄基地1万亩,农田防护林4327万亩,标准化苗圃275亩,封沙育林2万亩,已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生态经济林。依托酿酒葡萄基地建成的甘肃祁连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7255万元,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开发出了"祁连传奇"牌干红、干白、冰红、冰白四大系列11个品种的优质葡萄酒,其中冰红、冰白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已覆盖西北市场,辐射全国14个省(市),并出口日本。该公司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评为"全国酿酒行业百名先进企业";"蛇龙珠新鲜干红"、"美乐冰红"、"赛美容冰白"葡萄酒荣获首届中国林博会"优秀展品金奖"。2011年,祁连酒业年生产葡萄酒2582吨,实现产值16745 万元,增加值5603万元。

(七)节约土地资源,推进沙区畜牧业。xx县整合项目建设资金,采取政府负责规划设计和配套水、电、路、林网等基础设施,企业和能人带头,大力发展沙区规模畜牧业,现已在沙区或荒漠区建成百头牛养殖场20个,千只羊养殖场30个,并实行种养加配套,增加沙区畜牧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提高了沙区群众发展养殖业生产的积极性。xx县引进新疆冶建九公司总经理谢卿,成立甘肃博峰肥牛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明水沙窝划拨沙地143亩,新建标准化牛舍40 栋、2.2万平方米,年饲养育肥牛5000头的规模养殖场,同时在沙漠腹地平田造地1000亩,种植了紫花苜蓿,建起了高标准的青储饲草窖,所养肉牛膘肥体壮,经济效益显著,发展前景广阔。xx县富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沙河镇及城区群众自愿入股,在xx县马郡滩荒漠上,占沙荒地1000亩,建造高标准双列式牛舍4栋240间11500平方米,运动场8400平方米,现代化挤奶厅1座,目前奶牛饲养量达到2000多头,其中挤奶牛1040头,日产鲜奶 24吨,年产鲜奶8760吨,实现销售收入3066元,纯收入920万元。xx区长安乡前进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针对群众分散养殖奶牛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小的状况,村党总支部放眼长远、科学谋划,引导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2800万元,在荒漠区建成占地120亩的奶牛养殖场,入园奶牛2000多头,并与伊利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年供鲜奶4000多吨,实现利润500多万元。同时,依托全区制种玉米秸秆资源,积极争取立项投资200万元的沼气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由玉米秸秆-喂养奶牛-鲜奶销售-粪便发酵-生产沼气-沼气发电-沼渣施肥-制种玉米-玉米秸秆的循环式发展转变。

(八)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沙区造林绿化步伐。立足防沙治沙,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治沙造林,特别是国家实施"三北"四期、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以来,沙化土地治理速度和质量、沙产业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以大工程带动防沙治沙向纵深发展的新格局。 "十五"以来,累计新增人工林面积136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165万亩,封滩育林(草)176万亩,控制流沙73.6万亩,恢复植被47.1万亩,恢复耕地15.2万亩,保护农田近100万亩,沙化较重的7万多亩荒滩经过多年的封护,植被覆盖率已达42%,绿洲内9处沙窝得到了治理,北部沙区营造起15 条总长440公里的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绿洲中部150多万亩农田、65%的道路和80%的渠系实现了绿化,农田林网化面积达98%,形成了带、片、网结合,渠、路、林相配套的林网体系,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4.5%提高到目前的10.71%,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xx市坚持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并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沙产业开发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以配套相应的渠、路、电、林等基础设施,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无力大量投资开发,使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以日光温室和肉牛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产业,一次性投资数额大,群众自筹资金困难。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小,整体效益不显著。目前xx市设施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分户经营为主,每户仅有一两座日光温室或温室畜棚,生产集中度很低,区域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不明显。

三是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衔接不够紧密。xx市产业化经营刚刚进入初始阶段,龙头企业数量少,尤其是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带动能力弱。同时由于农产品销售体系不完善,销售经营主体分散、规模小、势力不强、品牌效应弱,进入市场各自为战的问题突出,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链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四是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体系不完善。沙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科技人才来支撑,由于目前xx市从事该专业的科研人员严重短缺,从理论到实践尚未形成科研体系。从乡镇一级,由于技术干部少,对新技术掌握不全面,经验不足,不能够为农民提供新的信息和技术指导,一定程度了影响到沙产业综合开发进程。

沙产业就是变不毛之地为沃土阳光产业。当前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沙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张掖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沙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丰富多样,大力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对于改善生态生存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现结合张掖实际,对今后加快沙产业开发提出如下建议意见,仅供参考。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建议市上成立防沙治沙产业领导小组,充分运用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结合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林草地建设,科学制定张掖中长期沙产业发展规划。各级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共同参与制定沙产业土地利用规划制定。要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品牌,逐步提高防沙治沙能力和沙产业综合开发水平。

(二)完善法制体系,依法规范沙产业。全面贯彻落实《防治治沙法》、《草原法》、《森林法》、《水保法》、《环境法》,依法保护草原、森林和防沙治沙建设成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假借治沙名义而不进行治理的企业和个人,限期进行收回草原和沙地使用权;对侵占他人治沙成果,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金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出一起,坚决遏制不法行为;保护沙区地下水资源,没取得合法取水许可不行乱开乱采地下水资源;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防沙治沙监督机构,建立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及考核体系,对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企业的个人取消其开发资格。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建立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以及社会各界联动互补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努力争取国际援助和合作项目,鼓励外商和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生态建设和沙产业基地内的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支持沙产业基地建设和项目开发,加大沙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采取配套补贴和奖励的办法,引导社会资金和广大农牧民自有资金投资生态建设和沙产业项目建设。

(四)强化沙产业金融信贷支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沙产业融资担保工作,出台鼓励现有担保机构积极参与沙产业发展建设;各级担保公司要对金融机构在沙产业基地和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的业务给予担保支持;建立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互利合作、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地方政府、担保公司、被担保者三方联动的风险防范机制,引导金融部门将业务向沙产业基地建设和生态资源开发领域拓展;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延长贷款期限,为沙产业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五)落实和完善针对沙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实行沙产业与农、林、牧、渔、草业一视同仁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沙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科技型、综合型、低碳型的发展之路;对有示范性的沙产业建设项目,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按投资规模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项目安排时给予倾斜和照顾;落实贴息补助、林木种苗补贴、基地原料运输绿色通道、投资参股等优惠政策,争取将沙区农牧民购置的割灌机械、加工机械列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享受农机补贴优惠。对在沙区植树造成成果显著的企业和个人,除享受造林补贴外可享受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六)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对沙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沙地动植物资源选育和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制定和完善沙区灌木林等经营技术标准,提高经营水平;依托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沙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沙产业管理人员和农牧民的技能;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信息服务;建立一批沙产业发展的典型示范区,探索模式,总结经验,辐射带动沙产业发展。

钛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篇7

一、旅游发展与文物古迹保护

文物作为遗存和见证,承载着人们成为历史的过去。从平遥县这些年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来看,旅游开发经营与文物古迹的保护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平遥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国家文物资金拨付有限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平遥县政府也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古城保护中。近几年,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积极借助平遥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古城保护中。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再就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平遥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旅游业的发展为平遥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由此人们对于古城保护的意识也就更加强烈,更具危机感,促使所有的人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古城的行列中来。

另一方面来看,旅游业发展与文物保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旅游业的发展,商业人口及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古城也承受着一定的环境压力、生态压力。污水、生活垃圾、汽车尾气等已经平遥古城最大的污染源,也对古城文物古迹的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文物保护中,过于标本化、死板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古城的旅游吸引力。

二、旅游发展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

平遥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和明清金融都市的地位积淀着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平遥方言、服饰、民俗、节庆等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进行了系统的抢救、整理与传承、保护,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有力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春节、元宵节期间,各种各类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吸引来了天南海北的各路游客。

旅游开发使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得到整理挖掘。积极利用文物旧址,开设博物馆、展览馆,增加文化遗产内涵。利用城墙陈列古代兵器展览;利用店铺旧址和遗物开设票号,钱庄、当铺、镖局等博物馆和展览馆;利用县衙旧址设立古代监狱展览馆等等。挖掘整理出城墙古战场文化、双林寺彩塑艺术文化、日升昌票号文化、清虚观道教文化、城隍庙道教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县衙礼制文化、高跷、秧歌等地方风俗民情文化等等,都使游客在观光旅游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是各类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发扬。近年来,平遥县先后开发并提升了平遥大戏堂《晋商乡音》和云锦成演艺中心《一把酸枣》两大节目,填补了古城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县太爷升堂、状元祭孔、镖局走镖、县太爷迎宾等娱乐表演项目;利用摄影大展这一平台举办“漆文化艺术节”、推出了“平遥中国年”系列活动等文化娱乐项目。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但平遥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商业人口的比例提高,平遥原住居民的大量减少,必然对古城原有的民俗、民风文化等造成严重的冲击。失去原生态文化生生不息传承的土壤,脱离原有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也造成一定程度文化内涵的缺失。

三、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传统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是旅游业最具吸引力的基础和卖点,越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旅游地越能吸引游客的目光。

旅游业直接促进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平遥“永隆号”漆器店店主原是国有漆器厂职工,随着现代漆艺的兴起,平遥原有漆器厂全部倒闭,推光漆器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正是随着平遥旅游业的兴起,平遥漆器作为非物质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才重新进入市场,这一技术才避免失传于世。目前,平遥已经建立了平遥漆器博物馆,有匠人现场演示漆器的做法,而且镇上的小作坊主也在出售着自己加工的各种漆器工艺品。正是靠旅游业为纽带,类似平遥漆器这样的文化遗产才保留下来,并不断融入旅游获得新生。剪纸、盲书等民间艺术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得到了复活和光大;手工布鞋、黄酒酿造、银器加工等传统手工艺产业获得了新生,推光漆髹饰技术、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纱阁戏人制作技艺等四个项目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力构建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了以市场化、商业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原南大街、西大街等传统商业旧街,开设古玩,民间工艺品和乡土特产商店,将平遥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全县各类宾馆、酒店和民俗客栈达到130余家,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粉、手工布鞋、佛像雕塑、平遥火柴、剪纸等数10种极具平遥特色的旅游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刺绣、根雕、泥塑、古刀剑制作、黄酒酿造等民间传统工艺类项目,也大量占领市场,让游客消费感觉,体验文化差异。

能够从旅游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的多是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一定生产能力和广泛市场消费特征的品牌或项目,部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整理和挖掘的、市场效益不高的民俗传统文化项目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得到保护。

四、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文化

社会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动。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以及商业人口,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给平遥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价值观念冲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封闭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被逐步打破,推动了平遥现代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遥人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小农意识,思想更加开放,价值道德观念也趋于多元化。旅游经济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环境的改善,而这又依赖于古城环境秩序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平遥这些年旅游经济的大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一点。尤其是随着“爱古城、讲诚信、争做文明平遥人”和“家家是景点、人人是形象”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古城居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正在朝着文明、和谐、诚信的方向不断发展,平遥古城逐步塑立起了环境整洁、服务规范、秩序井然、和谐文明的国际型旅游城市新形象。

另一方面,旅游经济对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快速市场化、商品化,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步丧失,道德价值观念更加趋于市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平遥旅游业的勃兴,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促进了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是一种互不相容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共存共荣的关系。旅游发展改变着平遥文化的原生态,如何在保持平遥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以促进文化传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钛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篇8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xx县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xx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xx县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xx县”之美称。果品产业是xx县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

xx县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xx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 “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

1998年“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20xx年,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

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xx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20xx年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

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xx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 “渝开”牌锦橙先后于1999、20xx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xx县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xx县“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国内市场上, 我县与“三北”地区和京、津、沪、渝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县外年销售量柑桔7万吨以上,梨主要销往“渝——万”干线为纽带的周边区县;在国际市场上,我县每年向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柑桔5000吨左右。入世后,我县以“渝开”牌锦橙为主体的xx县柑桔将抢滩国际国内市场,优质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将在整个渝东北市场觅得更多的机会,xx县水果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