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征文6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2-24 14:30:47     阅读:

【篇一】

刚结婚时,我对婆婆印象很差,明明家里经济条件很好,堪称十里八乡的首富,却不肯多掏一分钱,让我和老公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寒酸的婚礼,使得我在同事和亲友面前丢尽了脸。

结婚后,婆婆更是变本加厉,明知道到我们两口子经济不宽裕,却从不肯伸出援手,让我们两个人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不仅如此,婆婆还规定,从我们结婚那天起,她和公公的生活费、医药费都要我们两个负担,谁让她供老公读大学了呢?她认为孝敬他们二老都是应该的。后来,儿子出生了,家里的经济更是捉襟见肘,有一次,孩子奶粉钱不够了,我鼓足勇气跟婆婆借了五十元钱,第二个月刚开工资,婆婆就堵在单位门口要我还钱,我那天掏出五十元钱还给她,然后含泪回了家跟老公哭诉,老公也很无奈,只能劝我说:“我妈年轻时就这样,对我们几个儿女都狠的下心,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到家都要干农活,不然就不给零花钱,对我们兄妹几个,从来不娇惯一分。”这是不娇惯吗?这明明是冷酷无情。为了给儿子挣奶粉钱,老公节假日甚至去给别人打零工,春天的时候去稻田里插秧、挑苗,把肩膀压的起了一大堆大水泡......灯下,我一边给老公敷药一边恨恨地想:这样的婆婆不要也罢,等她老了我绝对不会养她!几年后,公公去世了,老公担心婆婆一个人孤单,让她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住,她却不肯,自己开了一家食杂店,每天忙着进货卖货,日子过得很是充实。

我的妈妈和婆婆正好相反,十足的慈母,对我和弟弟简直宠上了天。弟弟二十多岁了,什么也不想干,整天就在家扛着鱼竿四处钓鱼。地里的庄稼活妈妈是决不允许弟弟碰一分的。用妈妈的话说:“我年轻时受了太多的苦,绝不让我的儿女在受这样的苦,宁肯我自己苦点累点,也不让孩子遭罪。”好在我考上大学,很快有了工作,不再让妈妈操心。弟弟却不爱学习,干什么工作也没长性,总是拈轻怕重。每次我一训斥弟弟,妈妈就阻拦说:“他还小呢,等结了婚有人管就好了。”

一转眼,弟弟二十多了,十里八村的人一打听弟弟在家不爱干活,都不愿意给介绍对象,妈妈这才有了危机感,开始考虑多买些耕地让弟弟的种。弟弟没干过这些活,到最后还得妈妈爸爸陪着每天去地里干活,看着日益憔悴的父母,我简直不知该说些什么。二十六岁那年冬天,弟弟终于结了婚,这下妈妈开心了,从以前只宠弟弟变成了连弟媳妇一起宠,从弟弟结婚开始,就不让弟媳妇干活,弟弟缺啥,妈妈立即去买,从不让弟弟花钱。弟媳妇生了孩子,妈妈更是乐开了花,孩子没日没夜的抱着,不让弟媳妇了累一丝一毫,足足让她做了四十五天的月子才下地。用妈妈的话说:“你弟弟媳妇就算是石头,我也会把她捂热了,我就不信,人都是有良心的,我这么对她,她还能不孝顺?”每每回娘家,看到弟媳妇躺在床上玩手机,七十多岁的妈妈在厨房里满头大汗的忙碌,我就劝妈妈:“你这么大年纪了,身体也不好,不用什么都替他们做。”妈妈从来不听,依然忙前忙后乐此不疲。

去年冬天,婆婆因为高血压住院了了,我和老公赶到医院,婆婆已经办完了住院手续,正在接受检查。我拿出银行卡准备去交费,婆婆却阻止说:“不用了,我手里还有钱,我和你爸爸以前就说过,等我们老了生病了,先花自己的积蓄,实在没有再跟儿女要,你们的小家又要还房贷,又要供孩子上学,也不宽裕呀。”婆婆看出我眼中的诧异,笑着解释说:“我从小就没爹没妈,一切都靠自己,知道生活不易呀。你们刚结婚那会儿,我看你们花钱大手大脚的,怕你们不知道过日子的艰难,所以才让你好好摔打摔打,现在你们日子越过越好,我也就放心了,再说我这几年开食杂店也没少挣钱,不能再要你们的钱了。”我紧紧的握着婆婆的手,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不久,妈妈也病了,到了医院,我看到弟弟一个人在,弟媳妇没了踪影。刚想问,就见爸爸冲我直眨眼睛。我压下心底的疑惑,跟爸爸来到走廊,问:“咋就弟弟自己呢?他媳妇呢?”爸爸紧蹙着眉头说:“她说她没干过伺候人的活,不肯来......”我忍着心头的火气,说:“那我请几天假吧,在这儿照顾妈妈。”爸爸点点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问:“爸你有事儿啊?”爸爸说:“你带钱了吗?你妈这病得花好几万,我手里的钱不够。”“不够?”怎么可能呢?爸爸是退休教师,每月工资四千多元,再加上家里有耕地,每年承包出去也是一笔收入,算上我每月给的生活费,不会事到临头,连几万元都拿不出吧?爸爸看到我疑惑的目光,小声解释说:“年前你弟弟非要买车,我拿了十三万个给他买车了。”见我不吭声,爸爸又说:“你侄子从出生到现在的奶粉钱一直是我承包,上幼儿园的学费一年就两万多,再加上一家五口的生活费,你弟弟去年要开烧烤店,我和你妈给买的冰柜、消毒柜,前年你弟弟要开饺子馆,我和你妈给租的店面,你弟媳妇说骑自行车累,我又给她买了个电动车......”看着爸爸嗫嚅的小声说着,我简直是恨铁不成钢,只好交了住院费,在医院照顾妈妈。

半个月后,母亲出院了,我把她送回家,看到了冷锅冷灶的,心里更寒了。我悄悄对她说:“要不你和爸爸搬出来单过吧。”没想到妈妈立刻把头摇的像个拨浪鼓:“不行不行,我可舍不得离开我的大孙子,再说你弟媳妇啥也不会做,我搬走了,家务活都得你弟弟干......”看到妈妈固执的样子,我简直不知该说什么。

回到家后,我跟老公感慨道:“当年婆婆对咱俩不管不顾的,咱们奋斗了这么多年,日子越过越红火。再看我弟弟,处处依靠我爸妈,到现在还不能独立顶门过日子,这对美式婆婆中式妈,倒是给咱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

【篇二】

此刻,我的眼前一片五彩缤纷:苞谷黃了,辣椒红了,田里栽秧,绿了,稻谷晒场,金了;

小鸡跳了,小狗跑了,爷爷编篓编出雀羽了,奶奶绣花绣出花瓣儿了;

小鸟在枝头欢唱了,牛车吱吱呀呀走远了……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是熟悉也陌生的味道,好闻极了。而我最喜欢的,是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沿着它,好像既可以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天边,也可以一直走一直走,走进往昔,走进乡村田间地头,再走进一条条乡间小路,走进浓浓的乡愁……

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李水仙的世界。

李水仙,这个听起来虽略有些“土”气的名字,还是让人不由地想到黄庭坚“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的水仙花,以及侠女秋瑾的诗:“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她那细腻的笔触,充满了诗意的温暖,想来这该是一个温婉、娴静、美丽的女子吧?

初见她时,在临街二楼一间小屋。正值春天,木格窗外,开得正盛的樱花、海棠在春风里招摇,落英缤纷,好不热闹。她静静地坐在临窗桌子前,低着头,像在想心事。见到我,她只笑了笑,打了个招呼,没动。我坐了下来,这才发现她身边放着一付拐杖。这让我十分意外,她怎么了?她有怎样的故事?我心里充满了各种疑问。

她长得并不好看,甚至可以说很普通,普通到没有什么让人注意的地方,和“水仙花”的意象也截然不同。但就她那淡淡一笑,恍如窗外掠过的春风,让我觉得心里暖暖的。她的声音很轻,语速不快也不慢,恰好能听清——

四十多年前,她出生在昆明官渡区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父母的疼爱,原以为会让她的童年很快乐。一岁时,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还没学会走路,就不能好好走路了。如果不是这场病,她的人生也许会和村里其他女孩子一样,读上几年书,帮家里做做活计,再找个好婆家,嫁人,生孩子。从懂事起,她就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让她特别羡慕那些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小伙伴。说是小伙伴,其实也只能说是同龄的孩子,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和伙伴。别人玩躲猫猫、跳皮筋时,她只能在家里听着门外的打闹声,没人愿意跟她一起玩。一开始,她也吵着要出去玩。可父亲只叹口气,把她抱起来,一言不发。

一个字一个字从她嘴里缓缓飘落,让我想起窗外那纷扬的花瓣。春天,花都开了呢。

不能出去玩,渐渐地,她不再哭闹,喜欢上了画画。家里墙上贴着满满当当的画,她就照着画。她拿个泥块,在家里地上画,在墙上画,到处画。最喜欢画的是仙女,这或许是每个小女孩从小就有的梦。身体的残疾,并不妨碍她对生活充满幻想与向往。

李水仙的幸运,是父亲从没有放弃过她。每天从田里干活回来,来不及拍干净身上的泥土,抱起她,看看她画的画,再教上几笔,她觉得满足极了。每天沉浸在画画的乐趣中,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起来,父亲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着。

十九岁那年,她到了市残联美术工艺厂,先学做根雕,后来又跟着厂里专门从广西美院请来的专业画家学画工笔画。老师的要求极其严格,很多同事吃不了那个苦,慢慢就放弃了。老师一笔一画地教,她一笔一画地学。有时候,为了画出线条的弹性,几天都在反复琢磨,反复画线。她学得很认真,很努力——有梦的人生,从来都是这样。在工艺美术厂那段时间,她每天沉浸在画画的愉悦中,生命似乎也在无形中变得丰满起来。很多时候,一个小小角落,就是一个世界。美好的日子总是不长久,1993年工艺美术厂倒闭了,明媚的日子一下子变得混沌。到2000年,恰逢区文化馆培训民间画,她第一次接触到了民间画。从工笔画的精细,到民间画的粗犷,一开始,她怎么也转不过那个弯,而她又是一个内心浪漫、细腻、温柔的人。

她第一幅作品《小院子》几经周折完成后,竟意外地获了奖,这让她充满了信心。童年的回忆,像一粒小小的种子,被一缕阳光唤醒,开始慢慢生长……从此,只要一拿起笔,家乡的山水、田园风光,常见的人和事,一幕幕都会浮现出来,变成一幅幅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尽在眼前。过去与未来才是永恒的,人生的质感与趣味所在。她的每一幅画都是她曾经的生活,她的画既保留了国画的留白风格,又吸取了民间画的色彩运用,画面清新自然,乡土味重,凸现出了民间画的纯真、自然、稚拙与清新。以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内心,原来是一件如此愉快的事情。或许有意,或许无意,她的画面干净、清雅,总让人想起她的名字。那淡淡的冷色调,宛如一道薄如蝉翼的阳光,淡淡地洒下来,照亮了往日的情怀。

不知为何,在某一个瞬间,竟然起一片青苔来。

那片青苔长在一垄矮墙上,厚厚的青苔毛绒绒的,像一片绿草地,一根根细细密密的“松针”,顶着星星点点的白色小花,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苔花。香草美人,无不是人与自然的缠绵。青苔,总是生长在万千世界的最低层,总是长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那些最让人想不到的地方。袁枚有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可不是像极了李水仙?

眼前这女人,低调、简单、朴素,虽不像水仙花的清丽高雅,但那瘦瘦的、有些变形的身躯,无形中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力,那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力量。她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足以让我抛开初见她时的不安、怜悯。我的面前,她就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女人,我甚至暗暗有些惭愧。

一片青苔,何其卑微?何其清美?苔花再小,也旖旎,也芬芳,也敢和牡丹争艳。生命有长有短,生活有苦有甜,人生有完美,也有残缺,有多少人默默无闻地活了一辈子,就像苔花一样,最寻常的人生,虽然渺小,尽管困苦,往往有着最长久的生命。他们自生自落,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滋生着故事。

那一片盎然凝绿的青苔,是长在大自然里的,也是长在李水仙心里的。当然,还有我的心里。

【篇三】

又是一场梦,还是关于您。

梦里并不觉得痛,因为都是您慈爱的眼神,关切的话语。醒来才发现那痛深深地印在心里,即便多年了仍旧无法抹去。二十多年的疼爱与呵护在心里如烙印般深刻,最近并没有太多想念,您却频繁入梦,是您想我了吗?清明节刚回去看过您的,已经整整十五年了,可是我仍然无法忘记那个可怕的噩梦---愚人节那天,老天爷和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您永远的离开了我。

那时候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没有几天,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赶紧回来,你爸出车祸了。”我不知道怎么回去的,只记得当时看见血肉模糊的爸爸躺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里,一句话都不能说,已经轻度昏迷。医生尽力抢救,也不过维持了爸爸两周的生命---伤势太重,并发症频频出现,无力挽救,永远的走了。我的哭喊,我的呼唤,我的歇斯底里,都若昨天,这世间,再也没有了疼爱我的您,那种连呼吸都会痛的痛,深入骨髓,让我畏惧到好多年都不敢回头去想。

自从爸爸走后,我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妈妈说的:如果你爸还在……如果爸爸还在,已经是今生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十五年了,我在慢慢地成长为您所期许的样子,只是,您已经看不到。如果您还在,您会不会为我骄傲,你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您对我的要求从来都不高,只是现在的我却深深得遗憾,因为再也没有机会报答您给我的爱,还有深厚的养育之恩。如果您还在,我会带您去旅行,您曾说过有生之年要带我走遍所有我想去的地方,现在我长大了,可以带着您去,像小时候您带着我一样。您说女孩子要多见世面,要见识过世界上所有最好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不一定要去拥有,却可以培养自己的品质,对什么好的东西都可以做到不为所动;

不要贪图占别人的便宜,自己从内心想要的东西要自己努力去争取;

不一定凡事做到最好,但一定要尽心尽力,不一定要做一个特别成功的人,但起码要有思想有志气,懂得自尊自爱,用功努力;

要做一个善良、正直、温柔、心中有爱的女孩子。---这是爸爸对我的教诲,也是爸爸留给我的最美最好的礼物!

在我的印象里,从小到大二十多年,似乎从来都没对爸爸说过一句:爸爸,我爱你;

爸爸,谢谢您!记得从大学开始我离开家的三年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如果是您接电话,从来都是问我妈呢,您也总是一句话:钱够花吗?听到我说够然后就把电话给妈妈。可是每次寒暑假回家,听妈妈说您不知道在门口看了多少次,等了多久。直到远远地看到我的身影,甚至我都没发现您呢,您就飞快的跑回家给妈妈报信“你闺女回来了”,然后您就在家等着,让妈妈出来接我。如果不是后来妈妈告诉我,我都不知道您如此盼着我回来,每次都是在门口抱着妈妈说:“妈,我想死你了”,进了家却从来没和您说过这句话,您也是一句淡淡的“回来了”,然后就若无其事一样给我做好吃的,让我和妈妈聊天。那个时候,从来都不懂父亲内敛和深沉的爱,只是觉得您真的不像妈妈那样爱我。

中国式的父子父女关系,总是难以言说。父亲心中饱含的爱意从不肯轻易表露半分,或许只有等我们长大成人也变成了父母亲,才会在自己的倔强中,体味到血脉相连的亲情。就如中学时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很多人也被字里行间的父爱所感动。但其实朱自清和父亲朱鸿钧的关系,也和很多中国父子一样,幼时依赖,少年叛逆,成年嫌弃,直到中年或自己成为父亲时,才明白父亲的不易。有很多年,因为思想不同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都比较冷淡。后来朱自清在北大任教授,突然接到许久未见的父亲从老家寄来的家信。父亲在信中提到:“身体不行了,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接到这封信,朱自清悲痛不已,悔不当初。于是,回忆着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含着泪水,写出了父子情深的《背影》。朱自清在父亲有生之年,达成了父子之间的和解。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在他的文中提到,说父亲是在看到《背影》以后去世的,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离开的。很多人与父亲的感情,就像朱自清和他的父亲一样,表面平淡,心底深藏,即便曾经怎样地“相爱相杀”,最终还是会明白:这种深沉的、含蓄的、从来都不善于表达的父爱有多珍贵,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现在的我已为人母,深深地知道养儿育女的艰辛和不容易,懂得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明白了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最让人痛心和遗憾的事就是无法报答逝去的亲人的爱。痛心的是他曾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却在某一刻突然不见了;

遗憾的是不能重来,纵然再有能力,也无法报答。可很多感情,都是懂得时却为时已晚,就像李宗盛新推出的《新写的旧歌》中唱到的

不怕你晓得

那个以前的小李曾经有多傻呢

先是担心自己没出息

然后费尽心机想有惊喜

等到好像终于活明白了

已来不及……

这首歌名字和内容都很特别,是李宗盛写给已逝父亲的,花甲之年的李宗盛,看透了许多从前不明白的事情,也开始倍加思念生前未与之好好交流的父亲。初闻不识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自省和来不及,这两样东西,一旦相遇,便酸涩无比。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所有父亲的节日。趁还来得及,对你的父亲说一声我爱你吧!如今的我,已经没有机会,只能遥祝远在天堂的父亲---一切安好,告诉您这一句从未对您说过的话:爸爸,我爱你!爸爸,我想你了!

【篇四】

我的婆婆,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村老太太,在我印象里婆婆时常说的话就是:“我来我来”、“我能干,拿得动”。婆婆总是想要为我们付出她所能付出的一切,什么都事情都想帮我们做,并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

先生是湖北人,第一次去先生家的时候是冬天,婆婆怕我路上累了,让我啥都不用带,而她却把我从脖子上戴的围巾到脚上穿的袜子都给备齐了,就连贴身的内衣内裤都没落下,还怕我嫌不好,专门买了些大品牌价格不便宜的产品。我觉得我并不是个好媳妇,从去湖北一直回到海南,都没有好好表现过,没煮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个碗,没扫过一次地,甚至连自己的衣服都没洗过,每次澡还没洗好,婆婆就已经把我换下的衣服都抱去洗了,衣服晾干后叠放整齐再拿到我们卧室里。公公和婆婆担心我吃不惯湖北菜,总是问我想吃什么,这菜怎么做,菜做出来后还问味道怎么样,有什么需要改进的,生怕我吃不饱,还专门偷偷买些零食藏在梳妆柜里给我吃。

离我生宝宝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婆婆就特意到海南照顾我,从她到海南的那天起,我又开始过上了猪一样的生活,至今没有做过一顿饭,没有洗过一个碗,没有扫过一次地,婆婆煮好饭菜就盛出来,并碗筷摆好等我们上桌吃饭,饭后婆婆就已经站在厨房门口等洗碗了。生宝宝的时候由于只能选择剖腹产,婆婆在产房外面等待的时候都哭了,这还是娘家人告诉我的。还没生宝宝之前,婆婆曾经创下两天就看完一部60集电视剧的纪录,可是自从宝宝生下来后,婆婆就再也没有那么悠哉了,月子里不止照顾我,还要管着宝宝,宝宝拉屎拉尿次数特别频繁,基本都是婆婆处理。婆婆白天要做家务,夜里还要起来帮忙收拾宝宝的屎尿。记得一次,婆婆脸正对着擦屁股的宝宝,谁知刚拉完屎的宝宝不知从哪来的屎,直接喷到了婆婆脸上,我换作是,我可能会呕吐至死吧,可是婆婆并没有当一回事,而是一脸搞笑的样子。产假期间我每天的任务就是睡觉和给宝宝喂奶,而婆婆总是忙个不停的做这做那。产假结束后,我回到了工作岗位,白天我上班的时候婆婆要帮忙带孩子,宝宝晚上是和婆婆睡在一起,半夜醒了要喝奶,都是婆婆自己起来弄,我和先生都没操心过,每天下班回到家,大部分时间婆婆都已经给宝宝洗好澡喂好饭,而我就只要抱宝宝和宝宝互动互动;

有时候工作没完成,回家需要加班,婆婆就带着宝宝到外面玩,直到宝宝困了才带回来睡觉。每次带宝宝和婆婆出门,婆婆总是抢着抱宝宝,如果有重的东西要拎,婆婆也是抢着拿。

婆婆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可是肚子里的道理却是满满的,从来不会倚老卖老,特别感激婆婆在我们给宝宝取名字这件事上,由于当时和先生在给宝宝取名字时发生争执,我特别霸气了一回对先生说:“如果是吃你的奶,你来取,现在吃的是我的奶,我来定”。因为这件事,我们闹得不可开交,在这点上婆婆也从来没有指责过我。

特别是在育儿方面,我们年轻人总是会考虑科学的育儿方法,婆婆有时也会说“我们当年这样那样也能把孩子带大”这种观点,但是从来没有要求我们按她的方式来。有一次我和先生起了口角,婆婆没有帮先生说话,也没有很正儿八经的摆出家长式作风劝架,而是用一种比较幽默的方式把我们给逗乐了。在婆婆的观念里,家庭氛围幸福和谐‘婆婆’要担负很大的责任。

婆婆也有小女人的时候,记得在湖北的某一天,那天天很冷,我们起床后,看到婆婆还赖在床上,我心想这不是婆婆的风格呀,正当我疑惑的时候,看到公公端着早餐送到婆婆跟前,我以为婆婆生病了,一问才知道公公舍不得婆婆挨冻,让婆婆多睡一会儿不要起床,当时我说了一句话:“公公婆婆你们好恩爱哦”,婆婆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连说话都结巴了。说起婆婆,都是婆婆对我们的好,哪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在这里愿我的公公婆婆能健康长寿,事事顺心如意。

【篇五】

雨丝不断,迷蒙了老屋、竹林、菜地、小河……我的视线却很清晰,父亲,您终于和我见面了,这一别整整43年!

黄土,骨骼。多么亲切!我紧盯着您,珍惜着每一秒钟的默视,想要给您披上大衣,想要给您沏杯热茶……多少年来,我就只能在心底一直描摹您的模样;

多少年来,每次走过您身旁,我都期盼您能呼喊我的小名,揽我入怀。

雨雾蒙蒙。飘洒的春雨,淋湿了我的秀发,也晶亮了我的双眸,泪花中,您清瘦的身影就一直站在这儿,一个叫天堂村的地方,它隶属于著名的石刻之乡——重庆大足。父亲,是您吗?蹒跚着腿,伸出茧手,在抚摩我的脸,一遍又一遍。我跪拜于此,刹那间,郁结我心底数年的寒冰渐渐消融,化作暖流,融进黄沙,浸透您的骨魂。

山坡上,桐子花又开。黎青色的树干,鹅黄色的叶片儿,白紫色的花瓣。水珠滴落,打在湿漉漉的土里,沙沙沙……像春蚕咀嚼桑叶,似少女抚琴弹曲,此时,春光春景春色。父亲,您曾以心为纸墨,把情作笔砚,写意着天堂村的山水画!

母亲说,自您任前进社主任后,曾随队远赴河南学习焦裕禄同志舍身忘我的精神,归后就处处以他为榜样,为了解除缠绕在村民身上的贫穷和困苦,在冬天,您迎着朔风;

在炎夏,您冒着酷暑。是您踩着清晨第一滴透明朝露,是您用腰肢送走天边最后一抹晚霞,您把血汗都倾注在了褐色的土壤里,从不恋家,母亲说她恨您!

您对母亲说:栽下桐子树,秋天桐果就可以榨油,就会有光亮,就可以看书写字;

种下桑苗,就可以养蚕织锦,就可以丰衣足食;

修整鱼塘,就可以藕荷田田,年年有鱼;

开挖沟渠,就可以浇灌山川,山青水绿……桐子坡、柑橘林、桑树湾……我记事时起就能数出这些有特色的山坡名,前进社后更名为天堂大队,不知是否因此缘故。

父亲风里来雨里去,不幸积劳成疾。因为一次感冒拖延治疗,竟然成肺病至五脏衰竭,在永川地专医院无情地抛弃了我们,撒手人寰,那年我才三岁。

多年后,风吹麦浪时,我曾踏着父亲的足迹,走进了兰考这片土地,走进了焦裕禄当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纪念馆里,看着他音容宛在的遗照,看着他曾经坐过的那把破旧藤椅,看着他为那里乡亲父老所做的一切,我突然想起我的父亲,我努力找寻记忆中几乎没有留下模样的父亲,我不禁恸哭失声。

父亲一张照片都未曾留下!几十年来,女儿只能就着心中的画纸,蘸着点点血脉之情,一笔一画,勾画您的身影。当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对着我,一遍遍念叨您的时候;

当母亲跌落往事,记忆的闸门冲破潮水时,我便描摹您如剑的浓眉和清瘦的身影。这只能是个模糊的轮廓,这该是怎样的痛彻心扉?父亲,您可知道您的女儿也有了女儿?父亲,您知道吗,村里人迁移到了城市,只有母亲,还坚守着这片土地。每次回家,她都会带我和我的女儿看她养的鸭,看她喂养的猪;

每次回家,母亲总在不停地唠叨,说家里的事情,村上的事情,更多的则是您的故事……原来母亲一直固执地“恨”着您,固守着家园,她也是在陪伴自己的丈夫啊!

父亲,您可知道山梁上,桐子花又开?!您可知道柑橘林依旧青绿,小河水依旧清澈?天堂村成了风景区,高速公路正要穿过山岗,去向远方。

但是村里的坟茔都需要迁移。早在腊月,家侧面山坡上的祖坟和村里其他人家的亲人墓冢都纷纷迁移,只剩下父亲的坟茔,守望着他曾走过的山野。那日晨,天气很冷,雨丝不断。父亲启程时,我突然抑制不住泪水,奔涌而下。足下的这片热土,在不久的将来会被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取代,我多么希望父亲能再多看一眼这青青的山林,多么希望他永远记住这个当年曾生活过的地方。

上午11时许,在绵亘不绝的巴岳山麓,在一片青翠葱郁的松林坡上,父亲安息在一个很敞亮放远的地方。周围,依然山林青青,前面,依然水美丰饶。父亲,您就静静地躺在这块滋养你的土地上吧,不要再奔波劳碌了,让山风为您吹响生命的乐章,让茁壮的树干为您遮蔽风雨太阳!

【篇六】

记得音乐学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古往今来,音乐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融汇成一条生生不息,世代流传的音乐长河,使众人为之倾倒和沉醉。站在无穷无尽的历史走廊,仰望璀璨的音乐长河——

你听,一曲《高山流水》体会知音之情,知己难寻,如珍如宝;

你看,草长莺飞中梁祝化蝶双双,雄飞雌从,柔情永恒;

你听,《英雄的交响曲》是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热情豪迈,矢志不渝……

美妙的音符,灵动的旋律,它传唱的不止是爱、永恒和坚持,还启迪着我们音乐与爱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哲学。

午后的阳光正好,在音乐声中,我翻开无声的音乐教育之书——《孔母:颜征在》,解读音乐教育的奥秘。原来,孔母颜征在出身音乐之家,从小就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通过音乐与灵魂的沟通,逐渐深谙音乐之道。她认为,乐器最讲礼仪的规矩,没有章法,就演奏不出动人的乐曲。所以,孔父去世守丧期满后,颜征在把教儿子弹琴作为第一件事。而音乐启蒙曲则是出自《诗经》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得益于孔母乐与礼的教育,在影片《孔子》中,卫国夫人南子发问孔子,他将这句话理解为,“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音乐培养了孔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他面对美色的诱惑,时刻保持君子的尊严,坚守道德的底线。这是音乐教给孔子做人的道理,也是孔母以快乐的教育方式,教会他德行乃立身之本。反观现在,我们的父母往往忽视了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修身养性这一点,更多地强调“证书”和“考级”,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进入名校的捷径,错误地为孩子灌输了凡事走捷径的思想。这不是爱而是害,因为成功并没有捷径,唯有不断努力和付出,才能开出希望之花。

孔母的音乐教育提醒我们,不能片面理解音乐教育,牢记音乐是有声的智慧,而爱是无声的教诲。音乐与爱相辅相成,音乐是爱的召唤,是情的流露,是生活的伴奏。

在颜征在的引导和教育下,孔子学习音律,逐渐学会吹拉弹唱。邻里间有红白喜事,孔子就协琴前往帮忙奏乐。这不仅是教育孔子邻里间要相互帮助,也是为孔子找到一个施展琴技的平台。孔子得到邻居们的夸奖,也会促进他更刻苦地练琴。后来,音乐逐渐发展成孔子的爱好,贯穿孔子的一生。无论是匡蒲之难,还是陈蔡绝粮,孔子都能悠然自得,以歌言志,为摆脱绝境赢得了机会时间,顺利得解。

音乐不但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孔子及弟子的生命,还培养了他明快欢乐的生活态度,这正是孔母爱之教育的核心。我们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往往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智力发育,常常忽略了孩子的灵性成长,也就是心智的成熟。而灵性成长最好的营养品就是音乐。通过音乐,能够将人的心灵调整到和周围环境和谐一体的平衡状态,等于是心灵的健康体操。

孔母的音乐教育昭示我们,音乐是有声的韵律,而爱是无声的号角。音乐与爱相得益彰,音乐是灵魂的命脉,是心的释放,是天使的乐章。

孔子对音乐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也才有了“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孔子曾跟随师襄学一首名曲,一连弹奏十天也不换曲,逐渐悟出该曲描述的是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励志统一四方的周文王。而先前他并不知道,此曲正是《文王操》。此后,孔子对音乐的钻研不仅是曲子表达的人物情感,而且从抑扬顿挫的音符规律中,悟出了礼仪规矩和处世哲学:音律调节好,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

人际关系调整好,才能安守本分,克己复礼。

正是由于孔母音乐的启蒙,通过细腻情感艺术的点化,才能使孔子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调节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开创了“仁者爱人”的新风尚。反之,我们现代父母对孩子的音乐教育,虽然懂得了尊重孩子的兴趣,但还停留在枯燥的日常练习上,并没有通过音乐来启发孩子更深刻的智慧,引导孩子在精神境界上迈向新台阶。

孔母的音乐教育昭示我们,音乐是有声的思想,而爱是无声的向导。一个人将来站在什么位置和高度,固然和他成年后的努力及机遇有关,但基础却是在童年打下的。人生平均两万七千天,一个全新的生命要在最无知的三千多天中,实现从混沌到清朗的大飞跃。在飞跃的过程中,音乐与爱密不可分,音乐是内心的洗礼,是爱的救赎,是精神的源泉。

音乐与爱的灵性教育观渗透在《孔母:颜征在》的书香中,我愿意一程又一程的学习,虔诚地聆听、思考、修正,直到能听懂花蕾的心跳、青果的秘密。在共同成长的时光里,我们都会遇见自己的春风与蔷薇,在爱的故里,春色满园,花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