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12-03 12:21:31     阅读:

最新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国民经济核算》形考共有5个任务,任务1、任务2、任务4、任务5是固定答案(已附),任务3是客观题,本人对任务3给出了四套题答案(03期中测验_0001、03期中测验_0002、03期中测验_0003、03期中测验_0004)。在考试中,可以多次抽取任务4试卷,直到出现这四套试卷中的任意一套,就可以按照该套试卷答案答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讨论主题 国民经济核算非实时网上讨论 讨论内容 (1)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你知道中国2000年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吗? (3)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教材上第32页到37页中讲到了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根据你对生产核算理论依据及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的理解,说明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中(1)—(3)部门与(4)-(8)部门在总产出核算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1)答:
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关系比较密切,会计核算是从资金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包括利润分配表和业务收支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等,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核算,这与国民经济核算注重流量与存量的价值量核算要求相吻合;
会计核算的借贷记帐与国民经济循环帐户的复式记帐也基本类同。

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区别首先在于前者是“社会全计”、“宏观会计”,一般没有明确的对象(单位),而后者一般是微观会计,落实于具体的对象,同时会计核算只按收人和支出的费用性质加以归集,并不关心收支是转移性的、财产性的,还是消费性的;
也不关心接受者是个人、企业、行政事业,还是其他机构(虽有记录,但不一定归纳分类整理)。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原则上是有区别的。从会计核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必须经过数据的转换、内容的凋整、科目的重新排列。

业务核算是以某项专门的管理为核算内容,它的核算范围是各种业务量的变动。因此业务核算也有自身的任务,它从数据的收集到整理,在计算方法和口径上仅适合本部门业务管理的需要,很难直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同样必须作必要的调整和加工。

(2)答:
1)从生产活动和范围来看,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体水平.生产成果是支持人民生活和各种消费,各种投资,或说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它是很重要的. 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即生产过程或成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 .社会最终使用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在一个相同的经济体系中,它与生产成果的增加值总量是完全一致的. 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生产法的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_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收入法的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盈余 支出法的公式: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目前,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中多采用收入法,但其三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

2)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645亿元,居第七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18位 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8亿元,比上年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6208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亿元,增长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07位。

(3)答: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厂房或住宅),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住户),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GDP核算与GDP不同。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GDP核算从核算时间上可以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从核算使用的价格上可以分为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消耗 。

GDP = 各行业增加值的和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计算,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
GDP = 居民消费 + 政府消费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如此,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我国目前以生产法GDP为准。

由于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所以其计算是建立在专业统计及部门统计与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在统计局内部,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于统计局内部各专业司常规统计报表,全国普查资料,各种抽样调查资料。在统计局外部,则需要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各相关部门的统计及财务资料。除此以外,对于未能纳入常规统计报表和不易取得的资料,还要到相关的系统、行业处搜集替代指标进行补算和估算。由此可见,GDP核算是一个各方面数据全方位相互印证、相互平衡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是一个国家在核算期内总活动成果的综合反映。

我国的官方统计机构负责GDP核算,实行分级核算,国家和地区各自核算本辖区范围内的数据。即,全国的GDP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地区GDP则由各省、市统计局负责核算。在这种体制下,各地区的GDP汇总之和与国家的GDP数据并不相等,这主要是资料来源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所有存在地区核算的国家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有的国家通过特定的核算程序和技术处理人为地使国家和地区数据汇总之和保持一致,而我国则未做进一步的要求,只是由国家对地区数据进行定期的评估。

我国的GDP核算始于1985年,是统计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此之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使用的一直是MPS体系,即源于前苏联计划经济的物质平衡表体系。1985-1992年间逐步向SNA过渡,即向联合国推荐的源于西方市场经济的核算体系过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中市场化成分的不断增强,计划成分的不断削弱, SNA核算体系越来越适合中国国民核算工作的需要。因此,自1993年起,国家统计局不再并列提供MPS核算资料,而是彻底转向SNA体系。国民经济主要总量指标的核算由MPS转向SNA的过渡期至此宣告结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已经完成了一整套包括GDP核算在内的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工作,并配套出版了《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编制与计算方法系列丛书》,全面概括了我国核算领域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上的有关问题。目前GDP核算工作正在此基础上对服务业,不变价,不可观测经济等较薄弱环节做进一步地完善。有关GDP核算的其他信息可通过中国统计信息网a href=“www.stats.gov“ target=“_blank“www.stats.gov/a国民经济核算司主页进行查阅。

GDP的作用根据用户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根据需求的近似性,我们可以将用户大致分为三大类。政府用户、专家用户和其他一般公众用户。对于政府用户来讲,GDP核算的作用主要是用于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规模和健康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比如,宏观决策者将根据GDP运行的总量、态势和轨迹来预计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并制订相应的控制目标,采取必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干预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对于专家用户和研究团体来讲,GDP将为他们提供实证分析和模型预测的基础数据,使他们可以根据理论对经济运转的合理性作出逻辑上的判断,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见或对现存的经济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向决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决策者共同实现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合理增长。具体地讲他们可以利用GDP或人均GDP数据来研究诸如贫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生产率问题等。

对于一般公众用户来讲,了解了GDP以及政府是如何使用GDP的,便是了解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大环境。比如:当一个企业知道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根据GDP等有关信息做出的,那么他就能在宏观政策出台前,对可能出现的宏观政策做一个预测,如果货币紧缩的可能性很大的话,那么他就能知道:下期生产获得资金不容易,生产成本会增高,就要及早地想办法、调整计划。当一个人了解了GDP的相关知识后,他就能根据GDP的走向判断出自己就业难度,工资增长可能性的大小等。经济增长率高(即按不变价计算的GDP增长速度),就业的难度就小,工资增长的可能性就大,但同时可能要面对的是物价增高的情况,这样他就可以调整个人生活规划,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效用。可见GDP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就连十六大制定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不可能不以人均GDP作为其指标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因为人均GDP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衡量贫富一个首要尺度。

值得注意的是,GDP虽然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数字之一,但它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衡量生产的尺度,而无法全面反映效益、福利等其他与发展相关的指标。另外,GDP总量也不是越大越好,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如何,不仅与GDP总量有关还与GDP结构有关,包括GDP的生产结构、支出结构和使用结构。只有合理的结构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第三,GDP核算本身在核算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指在理论框架、指标体系、口径范围、计算方法、数据来源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种不完善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核算体系和核算实务都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目前我国GDP核算人员正在立足中国的具体情况努力地对包括GDP核算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对于一般公众用户所质疑的GDP数据不准确问题,如,被调查对象的不实填报,某些领导的人为干预等,属于非技术因素,要消除它们则有赖于统计立法和执法的强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及部门间的相互配合。

尽管GDP与GDP核算仍旧存在着上述问题和不足,但我们必须看到GDP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测度指标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研究等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GDP核算也将随着其不断完善和细化的过程在宏观生产数据的生产和专业数据质量检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2任务 一、作品题(共 5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根据下列内容完成以下要求:(20分) (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
(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

(3)以上述任意一项指标2008年的具体数据为依据,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实力的排名 2.已知某地区2008年以下统计资料:(20分) (1)总产出15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4)出口1200亿元;

(5)进口1060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8)生产税610亿元;

(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
(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3. 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10分) 4.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以下要求:(25分) (1)填写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2)解释以下指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纯收入:
恩格尔系数:
(3)根据上述所填数据计算下列指标:
2008年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5. 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款280亿元。(25分) 计算:
(1)居民储蓄额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1.答案:
(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
指 标 单 位 1978 1990 2000 2008 每天创造的财富:
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财政收入 国家财政支出 粮食 钢材   亿元 亿元 亿元 万吨 万吨 10.0 3.1 3.1 83.5 6.0 51.1 8.0 8.4 122.3 14.1 271.8 36.7 43.5 126.6 36.0 823.8 168.0 171.5 144.9 160.2 每天消费量:
最终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支出 公共消费支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亿元 6.1 4.8 1.3 4.3 33.1 25.9 7.2 22.7 168.5 125.6 42.9 107.1 408.5 297.0 111.6 297.2 每天其他经济活动:
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货物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3.8 2.9 0.8 0.6 0.3 0.3 18.5 13.2 5.3 12.4 3.2 1.7 1.5 95.5 92.7 2.7 90.2 13.0 6.8 6.2 366.1 345.8 20.3 473.5 70.2 39.2 31.0 (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生产成果是支持人民生生活和各种消费、各种投资,或者说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它非常重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通报财务保证.财政收入主要包括:①各项税收: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②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③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④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策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3)以上述任意一项指标2008年的具体数据为依据,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实力的排名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表附录二(2—3)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表,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4016亿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42646亿美元、49238亿美元。虽然就GDP与日本GDP总量仅相差5222亿美元,但日本人口仅为中国人口的9.69%,日本人均GDP为38536.43美元,而中国人均GDP为3338.82亿美元,人均GDP与是日本相差11.54倍,所以目前中国人均GDP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以后. 2.答案:
答:(1)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     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10287-1480-5240-(610-15)=2972(亿元) (2)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 总产出 15000 最终消费 8110   减:中间消耗 4713   居民消费 5600 劳动者报酬 5240   公共消费 2510 生产税净额 595 资本形成总额 2037 固定资本消耗 1480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010 营业盈余 2972   库存增加 24       贵重物品净获得 3     净出口 140       出口 1200       减:进口 1060 国内生产总值 10287 国内生产总值 10287 3.答案:
(1)从帐户的设置看:收入形成帐户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净值)作为初始项,而以总营业盈余作为帐户的平衡项,反映各部门在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支付后的盈余数额,表明由生产过程提供给初次分配的各种原始收入的来源;
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以总营业盈余为初始项,而平衡项是原始收入,反映了增加值各要素的实际分配去向,以及来源于营业盈余的财产收入分配情况及各部门经初次分配后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总量;

(2)从帐户表现的经济内容看:收入形成帐户显示的是创造原始收入的机构单位、机构部门或基层单位、产业部门在生产中对收入形成的贡献数量,而不是机构单位、机构部门或基层单位、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的收入。原始收入帐户是收入形成帐户的继续,显示的是机构单位、机构部门或基层单位、产业部门参与初次分配的结果即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的生产性收入的多少;

(3)从帐户的编制看:收入形成帐户既可以按基层单位或产业部门编制帐户,也可以按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编制帐户。原始收入核算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能按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编制帐户。

4.答案:
(1)填写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 指     标 2008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242.85 农村居民纯收入  4760.62 食品  4259.81 衣着  1165.91 居住  1145.4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691.83 医疗保健  786.20 交通通信  1417.12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1358.26 杂项商品与服务  418.31 (2)解释以下指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得到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居民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记账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 农村居民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计算方法:
纯收入=总收入-税费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 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支出金额在消费性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      (3)根据上述所填数据计算下列指标:
2008年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4259.81+1165.91+1145.41+691.83+786.20+1417.12+1358.26+418.31=11242.85(元)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4259.81/11242.85=37.89% 5.答案:
(1)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总消费=6800—4950=1850(亿元)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非金融投资=1850+0-800=1050(亿元)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存款+股票+保险)—净金融投资额=(860+350+280)-1050=440(亿元) (4)账户:
               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账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 最终消费支出 4950 可支配总收入 6800 总储蓄 1850     合   计 6800 合   计 6800                居民部门资本账户      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 负债和净值变化 资本形成 800 总储蓄 1850 净贷出(+)/净借入(-) 1050     合   计 1850 合   计 1850                          金融帐户         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 负债变化 银行存款 860     股票和债务 350     保险 280 负债 440     净金融投资额 1050 合计 1490 合计 1490 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金融账户解释了资本账户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03任务 期中测验_0001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如果不考虑对外资金流动,一国一时期的投资率应该等于( ) A. 储蓄率 B. 消费率 C. 资本转移率 D. 净金融投资率 2. 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 ) A. 农民出售给餐饮业的粮食;

B. 被食品加工企业当期生产消耗的粮食;

C. 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D. 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 3. 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起点指标分别是( ) A. 增加值和营业盈余 B. 劳动报酬和增加值 C. 增加值和财产收入 D. 政府税收和劳动报酬 4.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中间消耗的是:( ) A. 支付原材料的运输费用 B. 大型机床更新 C. 职工的教育培训费用 D. 更换一批新的钳锤等手工工具 5. 投入产出表的第Ⅱ象限主要反映( )。

A. 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B. 增加值的构成 C. 再分配关系 D. 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6. 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 )的数量。

A. 最初投入 B. 中间投入 C. 最终产品 D. 总产品 7.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 )。

A. 就是中间产出 B. 就是最终产出 C. 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D. 以上都不对 8. 收入初次分配所核算的收入是( )。

A. 财产性收入 B. 转移性收入 C. 生产性收入 D. 投资收入 9. 一般来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较大部分的部门是( ) A. 非金融企业部门 B. 金融机构部门 C. 住户部门 D. 政府部门 10. 下列收入属于财产收入的是( ) A. 存款利息 B. 政府发放的生活补贴 C. 贷款 D. 彩票中奖 11. 收入分配核算的起点指标是( )。

A. 政府税收 B. 劳动报酬 C. 营业盈余 D. 增加值 12. 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 ) A. 中间消耗 B. 劳动报酬 C. 生产税 D. 营业盈余 13. 假定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5,说明( )。

A. 农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工业产品的数量为0.15 B. 工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农产品的数量为0.15 C. 农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一共消耗了0.15的工业产品 D. 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0.15的农业产品 14. 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 ) A. 最终消费 B. 资本形成总额 C. 营业盈余 D. 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15.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

A. 机构单位 B. 机构部门 C. 基层单位 D. 产业部门 16.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基层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机构单位 B. 一个基层单位可以包含多个机构单位 C. 一个机构单位只能包含一个基层单位 D. 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 17.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 ) A. 最终消费支出 B. 可支配收入 C. 固定资产消耗 D. 总储蓄 18. 完全消耗系数是( )。

A. 所有直接消耗系数的代数和 B. 所有间接消耗系数的代数和 C. 直接消耗系数与各轮间接消耗系数的代数和 D. 以上都对 19. 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

A. 交通运输业 B. 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C. 科学研究事业 D. 畜牧业 20. 企业的总产出是指企业( )。

A. 生产过程中最初投入的价值 B. 生产过程中对货物和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值 C. 上缴政府的生产税净额 D. 生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期中测验_0002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假定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5,说明( )。

A. 农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工业产品的数量为0.15 B. 工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农产品的数量为0.15 C. 农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一共消耗了0.15的工业产品 D. 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0.15的农业产品 2. 下列不属于市场产出核算的内容是:
A. 企业为全社会提供物质产品;

B. 房地产公司进行商业房屋买卖;

C. 政府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 D. 餐饮业为社会提供服务 3. 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总收入,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4. 投入产出表的第Ⅲ象限主要反映( )。

A. 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B. 增加值或最初投入的构成 C. 再分配关系 D. 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5. 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 ) A. 农民出售给餐饮业的粮食;

B. 被食品加工企业当期生产消耗的粮食;

C. 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D. 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 6. 下列收入属于财产收入的是( ) A. 存款利息 B. 政府发放的生活补贴 C. 贷款 D. 彩票中奖 7. 投入产出表的第Ⅱ象限主要反映( )。

A. 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B. 增加值的构成 C. 再分配关系 D. 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8.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    )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A. 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 B. 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 C. 资金流量核算 D. 国际收支核算 9. 以下关于资本转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资本转移是出于投资目的 B. 资本转移只能是实物转移 C. 资本转移发生在收入形成和储蓄计量之后 D. 资本转移对交易方资产负债存量产生影响 10. 某企业将本单位一批价值10万元的设备无偿转让给兄弟企业。该交易属于( ) A. 经常转移 B. 资本转移 C. 现金转移 D. 无法判断 11. 在资本账户中,属于来源方的项目是( ) A. 资本形成总额 B. 资本转移收入净额 C. 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D. 资金余缺 12. 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000亿元,支付生产税净额9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 )亿元 A. 5000 B. 1100 C. 1000 D. 2000 13. 下列属于资本转移的经济行为的是( ) A. 某金融机构购买价值200万元的网络通信设备 B. 财政部向某贫困地区调拨3000万元的救济物资 C. 政府对某企业划拨500万元用于增加固定资产 D. 某企业向政府缴纳所得税450万元 14. 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亿元,总产出为36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1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 )亿元。

A. 5600 B. 3600 C. 1700 D. 1600 15.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 A. 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 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 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16. 金融账户的使用方记录的是( ) A. 金融资产的增加 B. 金融负债的增加 C. 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     D. 资金余缺 17. 保险公司属于(  )。

A. 非金融企业部门 B. 金融机构部门 C. 政府部门 D. 住户部门 18. 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元,消费等于430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元,个人储蓄为40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则等于 ( ) A. 500元 B. 480元 C. 470元 D. 400元 19. 服务的特点是( ) A. 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 B. 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C. 其总产出只能采用虚拟核算的方式 D. 无增加值核算的内容 20.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 ) A. 最终消费支出 B. 可支配收入 C. 固定资产消耗 D. 总储蓄 期中测验_0003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 ) A. 第一产业 B. 第二产业 C. 第三产业 D. 无法确定产业范围 2. 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000亿元,支付生产税净额9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 )亿元 A. 5000 B. 1100 C. 1000 D. 2000 3. 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从横向看,表明( )。

A. 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B. 某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 C. 各产业部门提供给某个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 D. 各产业部门生产中消耗某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 4. 保险公司属于(  )。

A. 非金融企业部门 B. 金融机构部门 C. 政府部门 D. 住户部门 5. 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 ) A. 农民出售给餐饮业的粮食;

B. 被食品加工企业当期生产消耗的粮食;

C. 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D. 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 6. 下列属于资本转移的经济行为的是( ) A. 某金融机构购买价值200万元的网络通信设备 B. 财政部向某贫困地区调拨3000万元的救济物资 C. 政府对某企业划拨500万元用于增加固定资产 D. 某企业向政府缴纳所得税450万元 7. 服务的特点是( ) A. 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 B. 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C. 其总产出只能采用虚拟核算的方式 D. 无增加值核算的内容 8. 假定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5,说明( )。

A. 农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工业产品的数量为0.15 B. 工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农产品的数量为0.15 C. 农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一共消耗了0.15的工业产品 D. 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0.15的农业产品 9. 收入初次分配所核算的收入是( )。

A. 财产性收入 B. 转移性收入 C. 生产性收入 D. 投资收入 10. 如果不考虑对外资金流动,一国一时期的投资率应该等于( ) A. 储蓄率 B. 消费率 C. 资本转移率 D. 净金融投资率 11. 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 )。

A. 投入产出表 B. 资金流量表 C. 资产负债表 D. 国际收支平衡表 12. 以下关于资本转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资本转移是出于投资目的 B. 资本转移只能是实物转移 C. 资本转移发生在收入形成和储蓄计量之后 D. 资本转移对交易方资产负债存量产生影响 13. 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

A. 交通运输业 B. 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C. 科学研究事业 D. 畜牧业 14. 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 )。

A. 总产出 B. 中间消耗 C. 增加值 D. 固定资本消耗 15. 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 )。

A. 机构单位 B. 机构部门 C. 基层单位 D. 产业部门 16. 企业的总产出是指企业( )。

A. 生产过程中最初投入的价值 B. 生产过程中对货物和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值 C. 上缴政府的生产税净额 D. 生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17. 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 )的数量。

A. 最初投入 B. 中间投入 C. 最终产品 D. 总产品 18. 非金融资产按其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 ) A.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B. 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C. 人工资产和自然资产   D. 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19.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 A. 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 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 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20. 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 ) A. 中间消耗 B. 劳动报酬 C. 生产税 D. 营业盈余 期中测验_0004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000亿元,支付生产税净额9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 )亿元 A. 5000 B. 1100 C. 1000 D. 2000 2. 如果不考虑对外资金流动,一国一时期的投资率应该等于( ) A. 储蓄率 B. 消费率 C. 资本转移率 D. 净金融投资率 3. 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从横向看,表明( )。

A. 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B. 某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 C. 各产业部门提供给某个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 D. 各产业部门生产中消耗某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 4. 一般来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较大部分的部门是( ) A. 非金融企业部门 B. 金融机构部门 C. 住户部门 D. 政府部门 5. 下列不同的产业部门核算总产出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按“产品法”计算的是( ) A. 农业部门 B. 工业部门 C. 建筑业 D. 金融业 6. 下列分配流量不属于收入初次分配所产生的是( ) A. 生产税 B. 劳动报酬 C. 财产收入 D. 所得税 7. 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 ) A. 中间消耗 B. 劳动报酬 C. 生产税 D. 营业盈余 8. 保险公司属于(  )。

A. 非金融企业部门 B. 金融机构部门 C. 政府部门 D. 住户部门 9. 资本形成主要核算的是各机构单位( ) A. 生产资产的转移 B. 生产资产的产出 C. 生产资产的总获得 D. 生产资产获得减处置的净获得 10.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 ) A. 最终消费支出 B. 可支配收入 C. 固定资产消耗 D. 总储蓄 11. 下列属于资本转移的经济行为的是( ) A. 某金融机构购买价值200万元的网络通信设备 B. 财政部向某贫困地区调拨3000万元的救济物资 C. 政府对某企业划拨500万元用于增加固定资产 D. 某企业向政府缴纳所得税450万元 12. 在资本账户中,属于来源方的项目是( ) A. 资本形成总额 B. 资本转移收入净额 C. 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D. 资金余缺 13. 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 )的数量。

A. 最初投入 B. 中间投入 C. 最终产品 D. 总产品 14. 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

A. 交通运输业 B. 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C. 科学研究事业 D. 畜牧业 15. 金融账户的使用方记录的是( ) A. 金融资产的增加 B. 金融负债的增加 C. 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     D. 资金余缺 16.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    )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A. 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 B. 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 C. 资金流量核算 D. 国际收支核算 17. 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起点指标分别是( ) A. 增加值和营业盈余 B. 劳动报酬和增加值 C. 增加值和财产收入 D. 政府税收和劳动报酬 18. 各机构部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 ) A. 财产收入 B. 储蓄 C. 经常转移 D. 资本转移 19.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 A. 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 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 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20. 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元,消费等于430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元,个人储蓄为40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则等于 ( ) A. 500元 B. 480元 C. 470元 D. 400元 04任务 一、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并说明账户体系的编制原则、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及各账户之间的经济联系。

本次作业的说明:本次作业的讨论与完成可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由各成员集体讨论并分工合作完成,以学习小组长的名字上网提交,但需写清楚学习小组成员的名字及学号。

组长姓名:
学号:
组员姓名:
学号:
1. 谈谈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 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部分。要坚持的原则有四个:
(一) 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作为确定国名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原则。

(二) 所有权原则。表现为企业的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的所有权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着决定性作用。

(三) 三定价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等的等价统计原则。

(四) 核算统计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核算时期或时点的当时市场价格,对包括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积累在内的各种交易和资产负债进行估价的原则。

其各相应账户的经济含义:
账户体系中的第一个账户是生产账户,包括一个货物和服务账户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为依据,将全部货物和服务分别从来源和使用给出系统的反映。生产账户是一个与收入分配等其他账户相衔接的账户,反映生产总量的生产和投入产出状况。总量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与使用为核算目的。

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是第二部分账户,其中第一个账户是收入形成账户,其次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记录的内容: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中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包括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等流量;
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 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与之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收入在分配账户,它按部门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与之相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可支配收入作为初始流量记在账户来源方,在使用方记录最终消费支出,以储蓄为平衡项,储蓄是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若为正数,表示还存在未使用收入,构成进一步投资的资金来源;
若为负数,表示收入不够抵偿消费,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资本账户,该账户记录各机构单位由经济交易而获得或处置的非金融资产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储蓄、资本转移活动等内容。这些交易被统称为非金融性资本交易,资本账户是一个流量账户,反映非金融资产的积累,它与资产负债存量账户和其他流量账户有紧密的联系,本账户的平衡项是资金余缺,若为正数,表明本部门资金富裕,除了满足本部门非金融投资的需要外还可供其他部门进行投资;
若为负数,表明本部门资金短缺,需要从其他部门借入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金融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以及这些交易的净成果即资金的净借入或净贷出,账户的左端反映各种类型金融资产的净增加额,右端反映的是各种类型负债的净增加额以及资金余缺。金融账户的核算范围涵盖了严格的金融交易和其他货币交易。

2. 解释资金流量账户体系中各总量指标的含义和相互联系以及具体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间的这些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存量核算与流量核算的联系;
另一是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在账户指标上积累账户的资产负债和净值都与资产负债表中相对应的指标是直接联系。积累账户反映了期末与期初资产负债表的变动部分。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是通过平衡项。如增加值是生产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生产过程所有因素决定的变量,并与收入初次分配账户联系;
原始收入是收入初次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由收入初次分配所有因素决定,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相联系;
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再分配过程决定的变量。通过平衡项可以考察和分析个经济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决定关系。

3. 根据本地区(或中国统计年鉴)最新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 根据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流量帐户体系 1 货物和服务账户 来源 使用 总产出 进口 中间消耗 最终产品使用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固定资产形成净额 固定资产形成消耗 库存增加 出口 总供给 总需求 2 生产账户 使用 来源 中间消耗 国内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消耗 国内生产净值 总产出 生产支出总额 生产总额 3 收入形成账户 使用 来源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总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消耗(折旧) 净营业盈余 国内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消耗 国内生产净值 收入形成使用总额 收入形成来源总额 4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使用 来源 财产收入支出 国民总收入 固定资产消耗 国民净收入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总营业盈余 固定资本消耗 净营业盈余 合计 合计 5 收入再分配账户 使用 来源 经常转移支出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固定资本消耗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国民总收入 固定资本消耗 国民净收入 经常转移收入 合计 合计 6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使用 来源 最终消费支出 国民储蓄总额 固定资本消耗 国民储蓄净额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固定资本消耗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合计 合计 7 资本交易账户 使用 来源 总资本形成 固定资本形成 库存增加 固定资本消耗(-) 资金余缺 国民储蓄净额 资本转移收入 合计 合计 8 金融交易账户 使用 来源 金融资产购买净额 资金余缺 负债净额 合计 合计 05任务 一、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 作业内容:根据本课程所学知识,结合工作情况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题目自拟,可参考课程论坛组织的学习讨论。) 浅谈GDP与人均收入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

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生产成果是支持人民生生活和各种消费、各种投资,或者说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它非常重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支出法也称使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以力求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4016亿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42646亿美元、49238亿美元。虽然就GDP与日本GDP总量仅相差5222亿美元,但日本人口仅为中国人口的9.69%,日本人均GDP为38536.43美元,而中国人均GDP为3338.82亿美元,人均GDP与是日本相差11.54倍,所以目前中国人均GDP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以后.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21日公布的初步核算数据,2009年中国GDP为335,353亿元,以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按照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率中间价6.831计算,约为49,092.81亿美元。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我们的人均GDP居于世界100位以后。,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 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划时代的事情。首先,它表示中国实力稳步增强;
第二,中国几十年来所进行的探索和奋斗是卓有成效的;
第三,路子和方向是正确无疑的;
第四,只要完善这些经验和方法继续顽强努力下去,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差距确实巨大。如何提高在GDP增长的同时提高人均收入。除了各种要素外,还要更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我们人均收入低,源于我们“人均实力”低。只有提高我们的“人均实力”,才有可能逐步提高我们的人均收入。

“人均实力”,取决于人口中的个体素质的均衡。如果中国人中大多数人的综合素质都接近于现代化标准,那么中国的人均实力肯定不是现在这个低水平。比如高中(中等职业)文化水平;
电脑运用水平;
文明守法水平;
现代生产技术适应能力;
吸收现代专业知识的基础知识平台;
现代社会环境养成的较完善的个人意识等等。我国的现状是,一半的人口是在闭塞落后的环境下成长起来;
高中(职业)文化素养尚不普及;
大量的劳动力在不具备现代生产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强行与现代生产接轨等等。整个人口素质参差不齐,次多良少。

“人均实力”,取决于人口的合理组合(有机组合)。人口也是具有市场化高低之分。市场化分工程度越高,人口实力的量化达到程度越高;
市场化分工程度越低,人口实力的量化程度就越低。我国的人口素质较低,所以人口市场化水平太低,主要表现为倾向单一市场化或低端市场,所以人口实力倾向于低端市场、单一市场;
还没有形成流向合理分布的格局,以致中高端市场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人均实力”,取决于社会能够多大程度的释放个人的能量。如果一个社会不论出于什么目的进行限制,必然会限制社会中人的能量释放。限制多,能量释放受阻就越多;
限制少,能量释放受阻就少。

我们的国家,要充分认识到“人均实力”是人均收入的首要因素,没有“人均实力”的上升,就不会有人均收入的上升。切切实实地改善个人的能量和人的组合能量得到充分发挥的环境,只有这样,我国的人均实力才能得到最快的提升,进而最快速的提升人均收入,最终实现人均国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整体国力更是达到无与伦比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