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信社内部实施非现场审计的分析与思考:农信社审计讲话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2-18 08:56:22     阅读:

在信息科技发展加速的背景下,农信社各项业务与管理所依托的科技平台日渐电子化、网络化,这对作为风险控制第三道防线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提高审计效益,提升对于风险的识别、监测与控制能力,以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非现场审计的概念、价值、现状、思路的研究,探索农信社内部实施非现场审计路径。

一、非现场审计的概念

农信社的内部审计,按实施场地的不同,分为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两者作为审计监督和评价的方式,都以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为根本宗旨。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主要指现场审计,而非现场审计目前并无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它是基于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和传递方式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审计方式,通过收集审计对象的各种数据或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方法来分析、评价、监测审计对象的违规行为、潜在风险和异常情况。

通常认为,非现场审计的职能有两个,一是监督职能,即相对独立地对审计对象实施的监测与评价;
二是服务职能,即通过收集、分析数据资料,为更好的实施现场审计做准备。非现场审计获取数据的平台包括各类信息系统(数据库)、电子数据台帐、电子数据报告及其他便于获取的文本资料等。而非现场审计分析则采用趋势分析(比较分析)、相关分析、结构分析与因素分析等方法,用以观测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变动规律。

笔者认为,农信社内部非现场审计的基本方式应该包括独立性非现场审计和辅助性非现场审计两种方式。

(一)独立性非现场审计。即通过对审计对象报送的材料或审计人员主动采集的数据进行监测与预警,加强分析与评价,并最终形成非现场审计报告。包括数据收集审查,计算整理,风险分析,报告处理,信息反馈等五个阶段。

(二)辅助性非现场审计。即通过对审计对象报送的材料或审计人员主动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重点、疑点问题与抽样建议,为实施现场审计提供服务与指导。包括资料收集审查,计算整理,风险分析,提出现场审计建议、结果反馈等五个阶段。

二、非现场审计的价值

农信社的内部审计工作传承了农信社时期几十年的历史经验,目前正处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期。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经说过“不掌握计算机运用技术,就不能创占审计的制高点”。当下探索实施以计算机运用技术为核心的内部非现场审计具有特有价值,突出体现为其作为内部审计新方式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性突出表现为非现场审计方式相比于现场审计具有独特的优势:效益性、时效性和独立性。效益性表现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远程的数据采集和取证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时效性体现为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的实时与连续监测,及时发现审计对象的异常情况,弥补现场审计的滞后性;
独立性则是因为审计人员可借助于科技手段非现场地取证,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可免受不必要的干扰,保持独立判断。

另一方面,随着农信社科技信息战略的逐步实施,探索实施非现场审计,全面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自当有其必要性:

一是适应农信社业务发展平台电子化、网络化的需要。随着当今世界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大多数农信社业务数据以电子化集中取代了原有的文本集中,为此,审计手段势必会多依赖于非现场计算机辅助技术。

二是在审计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提升审计效能的需要。近几年,改制后的农信社资产与负债规模同步扩张,产品日趋丰富与创新,在审计资源有限的矛盾下,势必要求提高审计的效能。

三是提高审计层次和质量的需要。现有的农信社模式大多体现为一级法人,部门和信用社设立增多,为了体现集约化监督与管理,加大联社内部直接审计的力度和便利,有必要辅之以非现场审计方式。

三、非现场审计的现状

非现场审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已被广泛采用,如美国某些银行,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探索非现场审计方式,主要是利用“早期预警系统”软件对设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形成专门的审计监控报告。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审计起于20世纪末,最初是作为银行监管部门监督各商业银行的手段之一,而引起银行内部重视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据了解,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已开始探索开展内部非现场审计。如南京银行,围绕搭建环境、数据分析、系统审计、项目管理四大专题开展计算机审计,一方面构建审计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也注重开展多维分析,拓展审计数据分析的力度与深度。

当然,近年我国农信社内部审计也取得了较快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广泛采用,审计方式的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据了解,目前系统内对于开展非现场审计尚无系统性成果,非现场审计环境有待改善,现有的非现场审计方法尚未整合优化,有效开展非现场审计有待突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更新审计观念。农信社的内部审计伴随着业务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但内部审计通常被认为只是进驻审计单位现场开展的审计活动,对于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开展非现场审计的探索刚刚起步,可能会产生抵触心态,审计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二)要建设信息系统。据了解,大多数农信社并未配备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监管需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无法实施非现场的查询、计算、分析、监测等功能。同时,现有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也相对独立,且有些系统的审计查阅权限尚未开通或配置的不充分,导致内部审计对于已有信息系统的使用成效不足。

(三)要整合审计资源。近年来,内部审计的各类立项性材料、证明性材料和结论性材料日渐电子化,但审计项目结束后对于建设要素齐全、分类整合的内外部审计(检查)信息电子台帐重视不够,审计资源(数据)库较为薄弱,审计数据分析与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四、非现场审计的思路

根据2008年上半年全市农信社内部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农信社审计创新和转型的力度”是提升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的重点要求。笔者认为在充分利用目前现有的审计环境和条件下,农信社开展内部非现场审计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以审计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审计科技支持为关键,以辅助性非现场审计为突破,以审计队伍建设为根本。

(一)加强环境建设。开展非现场审计需要配备相应的软硬件基础条件,同时由于涉及层面较为广泛,有赖于联社各部门、各信用社的协同配合。同时,还应当整合农信社自身近几年的各类内外部审计(检查)电子台帐、外部监管结果,建设审计问题数据库,为开展非现场审计提供信息资源。

(二)提升科技支持。以现有各类业务信息系统为基础,一方面应当探索建设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能从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中调取相应权限的数据,并设有相应的查询、分析功能;
另一方面则应当通过开发常规性审计软件,提高日常审计数据录入、调阅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三)探索辅助性非现场审计。农信社可以尝试以常规性审计项目为起点,逐个做好辅助性非现场审计工作,调阅相关数据或资料,在审计项目进场前充分做好非现场审前分析,提出疑点问题与抽样建议,为开展现场审计提供支持与指导,提高现场审计的效率。

(四)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全体审计人员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增强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现有信息平台的查询功能,深入对SQL、ACCESS等相关数据库软件的学习。此外,伴随着业务的发展,业务依托的平台不断更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保持与相关部门沟通的习惯,及时掌握业务发展的最新动态。

作为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非现场审计,在农信社的探索运用是内部审计方式的发展趋势,其有效实施势必有赖于全体审计人员转变观念,注重业务的动态掌握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灵活应用,同时也有待于联社各类信息系统的整合、相关职能部门与信用社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任重而道远。

 

(作者: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联社  姜连义地址:山东省菏泽市中华路789号邮编:2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