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我国语文发展教育史上的飞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6:51     阅读:

  欲知大道,必先明史;溯其渊流,才能察其流向。研究语文的方法很多,如果我们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出发,梳理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明确其中的标志性事件,给予客观的解读和评价,对于掌握语文教育发展规律,指导语文教育实践,都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语言的产生——语文教育发展的肇始
  
  语言是语文的构成要素之一。谈语文,自然要谈到语言。尽管有神创说、手势说、劳动叫喊说、社会契约说等,但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语言。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增进了交往,发展原始人的思维,改善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使语言产生的社会、心理和生理条件逐步具备,原始人“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伴随着语言的产生,最初的语文教育也开始了: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来进行的“言”的教育。所谓“言”就是言语,即说话,就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语言。语文教育融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之中,是与习礼、习乐、习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促进了神话故事、歌谣、谚语等口头文学的发展,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容。
  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具备了特有的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开启了最初的语文教育,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这时的语文教育,有“语”无“文”,既是原始的,也是不完整的。
  
  二、文字的出现——完备形态的语文教育出现并不断完善
  
  随着社会发展,原始社会“声教讫于四海”的教育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需要,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记录经验、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文字起源有很多说法,但产生于象形图画较为可信,如日字画一个圆圈,中间打一点,⊙表示太阳;偙硎驹铝痢:罄矗蚜礁霰硎炯虻サ木咛逡庖宓淖肿楹显谝黄穑美幢硎靖丛雍统橄笠庖澹缛眨拢矫鳎鹊取A橹械南笮巍⒅甘隆⒒嵋猓褪谴诱饫镒芙岢隼吹摹O笮瓮蓟蚧晌槠醯南笮挝淖帧T谖夜墒斓奈淖志褪巧檀募坠俏摹?汉字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告别了蒙昧,进入文明时代,也相应地产生了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及教材,语文教育具备了完整的形式及内容,并在漫长的封建教育中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深化。因此,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就是文字的出现。但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学科教育。
  
  三、单独设科——古今语文教育发展的分水岭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并且存在着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的弊端。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列强入侵和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清政府内交外困,不得不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实施教育改革。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由张之洞、张百熙、荣禄合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就是“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和实施,使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学科中分离出来,开始独立设科。此后,语文课程在修业年限、课程设置、课程宗旨、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学科体系逐步确立。
  语文单独设科后,虽然也几经波折反复,但毕竟使语文从伦理道德教育转向具有科学意义的学科教育,课程的性质及主要目的开始转变,语文教育发展进入自觉时代。单独设科,是古今语文教育发展的分水岭,在学科的理论及实践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白话文进入教学——语文教育发展走向现代
  
  白话文运动从晚清开始,与“五四”时期的国语运动相衔接。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共同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在中国教育史上,这是白话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之后,白话文在教材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黎锦熙在《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一文中引用胡适的话说:“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文言文保留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其中有许多精美的文章,是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但是,它在古代就和口头语言相脱离,交际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到了现代,文言文除研究、借鉴外,无论是作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不能再为社会生活服务了,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区别,而是新旧文化、新旧观念的区别。白话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使语文教学由几千年的言文分离走向言文相合,代表了语文发展的正确方向,标志着语文教育发展走向现代。
  
  五、确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语文理论建设的重大突破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性质歧见多、争论多。1959至1962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语文课性质、目的和基本任务等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的结果体现在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中。该大纲在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工具说”得到确立,这对于匡正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或政治课的错误倾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主要是立足于功能方面来说的,理论上有很大的局限性。1996年,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前言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0年修订这个大纲时,改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提法既指出了语文的功能,又指出语文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准确全面地提炼出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得到了学界及教师的普遍认同。
  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确定,对于确定教学目的、提出教学任务、编写教材、制订教学规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理论建设的一次重大突破。
  
  六、设立海外孔子学院——汉语在有组织的推广中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汉语作为交流工具及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全球范围的汉语热持续升温。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此后,为满足国际上学习汉语需要的强劲增长,我国先后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孔子学院140多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平台。为进一步促进国际汉语热的健康发展,2007年4月,我国在北京成立了孔子学院总部,负责统筹协调和综合服务职能,为各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人士提供支持和帮助。
  新时期汉语重新走向世界,是汉语重新走向振兴的重要契机,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友好往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正君.先秦语文教育和教育理念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3]王松泉 王柏勋 王静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张明智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