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对留学生的道德影响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0 06:10:15     阅读:

  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留学生接触、了解中国文化,对留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着力将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律己宽人、诚实守信等内容给留学生以正确引导,同时努力消除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对留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传统文化;留学生;道德影响
  [中图分类号]G74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339(2014)02-0068-04
  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语言都脱离不了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对外汉语教学显然也不例外,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应灵活选用多种方式,坚持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更多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正确引导留学生接触、了解中国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会对留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产生积极影响,其消极部分则会产生不利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留学生道德的积极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或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吸引,或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我国留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倡导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尊师重道
  《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1] 279,“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西方国家与中国在尊师重道方面比较起来,远不及中国,迥手不侔矣。中国是尊师重道的大国。在中国讲究上下尊卑关系,尊敬师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恩难忘 ”等都是出于对教师的尊重。而外国留学生往往不注重这些,如有些留学生对中国教师呼名道姓、见面不打招呼等。对外汉语教师要发扬 “尊师重道”这一优良传统,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尊重师长是良好道德的一种表现。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孝敬父母
  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而在中国尤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特别浓重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1] 284。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很多来华留学生的家境并不是很好,有的学生是靠借贷来华学习的,但有些学生并不努力学习,有的还挥霍钱物。对外汉语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中华传统美德传授给留学生,如把《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求鲤”、“仲由为亲负米”等用讲故事或是影视播放的形式传播给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由于这种“孝”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伦理道德中才又多了一项让世界各国朋友们羡慕不已的内容,才出现了许许多多和睦相亲、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让中国的“孝”文化感染每一个留学生,因为“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2]。让留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把这种道德传扬到世界各地。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律己宽人
  律己宽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要求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修养情操、完善品德,用宽宏大量的胸怀对待他人,这就是《增广闲文》中所强调的“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纷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而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如果大家都能像古人说的“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那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少很多纷争,多了很多和谐。来华留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民族风俗,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生活习惯,留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摩擦,如经常听到一些留学生的“老师我们不想和他们做邻居,他们影响我们学习和休息”、“老师我们想换房间他们做的吃的味道我不喜欢”、“老师我不想和他住同一个房间我们的作息时间不同”等抱怨。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些中国古代关于律己宽人的故事,如《唐太宗下“罪己诏”》、《蔺相如宽厚待人》、《杨震辞金》等,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律己宽人”这个做人的道理。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箴言,循序渐进地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之中。还可以组织关于“律己宽人”的主题班会,把留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搬到课堂,利用情景再现把学生间发生的不愉快展现给大家,双方换位再表演一次,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真正明白“律己宽人”这个道理。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使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务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弯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3]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应该讲诚信,否则寸步难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即一般民众之间的交往也要讲诚信。所以说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往往会得到尊重,言而无信之人则往往会遭到鄙视。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时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诚实守信这一传统美德。来华留学生中多数年龄小,思想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较差,经常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上课迟到、欺骗老师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做正确的引导,课上加强对“诚实守信”这一优良传统的教育宣传,引出因诚实守信而获得成功的案例,观看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影视节目,做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实践活动,教师平时以身作则,做到身正为范,真正把“诚实守信”植根于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毕业时能够成为受到社会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