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献身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9:18     阅读:

  【摘要】高等师范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和教育优先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立以献身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也是高等师范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研究和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助于我们对高等师范院校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等师范;献身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1)12-0007-02高等师范院校在实施科教兴国和教育优先发展的伟大战略中,深入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以献身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办学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除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外,电视大学、电视师范学院和180余所综合大学举办的师范专业或二级学院,作为辅助渠道,为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培养、培训了一定数量的师资。全国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院校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但是,由于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扰和现行教育体制及教育方法所存在的弊端,造成部分高等师范校学生缺乏理想,学师范不爱师范,学师范不干师范的问题,厌学、弃学现象也不鲜见。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便积极活动,托关系走门子,想方设法去机关或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工作,力求改行。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的大量流失,其结果极大地浪费了师范人才培养的投资效益,也影响了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师范教育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建立以献身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十分重要。
  二
  社会学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以及使这样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组成。一般地讲,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1)物质文化,指实际和艺术的人造物体;(2)规范文化,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的准则,包括风俗习惯制度等等;(3)认识文化,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和信仰等构成。校园文化应着重探讨认识文化,归宿于规范文化。通过研究并引导学校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形成、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确保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建立以献身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整体,其各方面是有相互联系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也是广阔的。除了进行政治观点、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外,法制教育、审美教育乃至日常生活中行为的文明礼貌等教育,都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素质。把这些方面的教育以生动活泼的方式纳入我们思想教育的范畴,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新的内容,也使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更加形象、具体。因而,要切实改进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在“育人”上下功夫,从学生的立志成才教育入手,进行定向教育与培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师范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社会意见。明确人民老师担负着为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人类幸福而养育人才的重任,深刻意识到历史和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高度自觉地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服从祖国需要,校正择业目标。
  (2)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勿庸讳言,师范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方式呆板、封闭的弊端,亟等我们在培养学生现代思维方式、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7页)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意义对国家民族如此,对师范教育也如此。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师范教育同样要根据面向中国社会实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需要,鼓励老师把新知识、新学科及时编写成教材,开出许多新课,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更新和优化。培养学生多维、求异、求实等现代思维方式,把红与专,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等紧密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倡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养成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多种功能和全面素质,善于相互学习、善于协同、教学相长,甘于奉献和创新精神,担负起振兴教育事业的光荣责任。
  (3)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老师是千百年来被视为神圣的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灵的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创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帮助学生树立“献身事业”的崇高理想,犹如一种“精神动力学”效应,这种无形的动力可以激励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从而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和职工都必须把工作的着眼点和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认真做好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表率,通过一个比较完善的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生活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网络,增加与学生之间感情的融洽度,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树立可亲可爱的学习榜样。在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完成各学科的学习任务外,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报告会、演讲会、音乐会、书画展、各种体育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陶冶和熏染中接受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责任感。并大力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审美教育、乃至日常生活中文明礼貌等小节方面的教育,日积月累。深入人心,使我们的师范教育战线出现一个崭新的书面,绽放奇葩,结出硕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出合格的师范人才,使我们的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指以客观实体状态表现出来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如:校园的建筑布局、环境绿化、文化设施和景观标志等。它们不仅是高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高师校园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它反映着高师校园文化的风格特色,标志着高师校园的整体发展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高师校园的文化氛围,更使生活其中的高师人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首先要搞好校园建筑布局的合理规划。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首先要搞好校园建筑布局的合理规划。生活区、教学区、文化区、生产区等校园内的各个区域要安排得协调、明朗,各个建筑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又要整体和谐;建筑风格不要追求华美的外表,要朴实大方,庄重典雅,既注意实用价值,又达到审美标准。街、草坪、绿地要环绕在各个区周围,并有区域路牌标示各个区的准确方位,以使各个区间一目了然,整个校园规整、和谐、清新、优雅,如入芝兰之室。其次,要做好文化设施的建设,这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点。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展览馆、陈列馆、文化馆、电教馆、体育馆、音乐厅、学生俱乐部、学校大礼堂等大型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这些具有现代气息、功能齐全的设施,是展示高师学生具有较高文化需求和文化修养的极好场所。目前,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很多高师院校存在着许多不足,不是设施不全,就是设施闲置,严重影响了高师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其中图书馆建设占据首要位置,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高师学生学科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图书馆所藏书籍和文献资料有关。再次,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
  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氛围的莫过于那些精心设计和精工制作的“艺术景点”。校园的艺术景点大致有这几种:雕塑、水树、长廊、花苑、假山等。其中雕塑最为引人注目,它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风格和特色,构成一个学校特有的标志。因此,著名教育家雕像在高师的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
  (5)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文化环境,主要是指揭示学校物质和办学特色的观念、传统、作风、精神、行为、心理等一系列因素及形态,形成了校园特有的风气和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本质体现。因此,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它体现了学校特有的微观的精神心理环境,是全校师生共有情绪、理想、愿望和行为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是衡量一所学校育人环境好坏、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师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风气和校园氛围的建设。良好的校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经过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长期教育、培养保持而逐步形成的。
  首先,要规范校园风气的标准,即做到校园风气与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适应,以此来规范高师人的行为,从而树立起高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学校要十分重视校园风气的建设,坚持不懈,抓好校风教育和建设,为学校育人工作创造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精神心理环境。再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体现校风精神的规章制度,做到管理和教育相结合,如搞好校庆活动、校史展览、大学教育、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绿化及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在管理和教育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规范学生的行为,从学生日常管理做起,教室、宿舍、食堂清洁卫生和井然有序,净化生活环境。最后,抓好高师学生文明礼仪建设。这是高师校园风气的主要特色之一,体现着整个高师的文化和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