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视角下教师职前教育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9:19     阅读:

  摘要教育理论和教育行为相脱节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师范教育,极大的影响了师范教育的质量。本文试图从缄默知识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确立科学合理的师范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延长职前教师的教学实习时间、增进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多元的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使师范生尽快融入教学生涯。
  关键词缄默知识 显性知识 教师 职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师范生在学校学习了大量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后,信心百倍的踏入课堂上课时,却发现很难将有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很多学生回忆他们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时,认为深入真实的课堂中已经忘记学校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大多是凭印象在模仿自己以前老师上课的情景,甚至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所学理论关系不大。也有同学认为自己在实习前学习了大量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按理来说用这些科学系统的教育知识指导教学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应该富有成效的。但为什么会出现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呢?原因何在?长期以来人们将原因归结为知识本身的问题,认为取之于实践的知识本身是不够“科学”的。随着近年来学者们对“缄默知识”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我们思考、研究、解决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行为相脱节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2 教师职前教育的新视角——缄默知识
  1985年英国学者波兰尼首次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他在其《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地图、数字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把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或隐性知识)。①波兰尼的理论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霍瓦斯说:“人类所能认识的远远多于他所能告诉的。”②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事实上支配着人们的整个认识活动,构成人们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基础。首先缄默知识影响着显性知识的选择与获得。不管是否意识到,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都会积累属于自己的缄默知识。中学时期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如在做几何题遇到不知如何做辅助线以帮助解决问题这种情况时,往往会求助于“小老师”(成绩优异的同学)。“小老师”会很快做出辅助线并解决问题。当问及他们是如何知道在此处做辅助线而不是在彼处时,“小老师”可能会说凭感觉。大多数同学会认为他们故意隐瞒,不肯说出其中“秘诀”。其实“小老师”并非不想说出所谓的“秘诀”,而是因为这种“感觉”是难以言表的,只有在多次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才得以形成个性化的缄默知识。因为我们所知道的远远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缄默知识对显性知识的选取、获得起着基础和导向的作用;相反,也可能干扰和阻碍显性知识的获得,对于人们及时获得显性知识带来了种种困难。缄默知识对于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③缄默知识在广义上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指南。就像一个学游泳的人,尽管他大量熟记人们告诉他的关于游泳的方法规则等显性知识,但下水后还是乱了手脚,那些规则早已遗忘殆尽。原因何在?他必须在水中真正切身体会,细心琢磨和运用这些规则,并形成适合于自身的关于游泳的新规则,没有这些关于游泳的个性化的理解和体悟,最终是不能学会游泳的。由此可见缄默知识对于认识的获得和生活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不管是否意识到,缄默知识总是存在的,并且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作用。知识在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荣.扬(Ron Yang)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总量和存在方式作了比喻性的说明:“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树上的果实。”④
  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本文开头提到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职前尽管学习了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忽视了教育生活中的缄默知识的存在和对课堂教育行为的影响,因而他们不能将在学校所学的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转化实际教学情景中的课堂教学行为,结果就出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的尴尬境遇。
  3 教师职前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构建
  要解决职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改革现有师范教育模式。改变现有师范教育只重视显性知识的系统传递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大量缄默教育知识的存在观念,努力形成一种基于缄默教育知识的新型的师范教育模式。
  3.1 确立科学合理的师范教育教学目标体系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理论课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系统的显性知识的传授、标准化的考试,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显性知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通常忽视了缄默知识的作用。这就使得师范生在面临实际教学情境时,不知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教育问题。通常会无意识的形成这样的认识: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二者很难有机的统一。(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教师个人的教育背景是构成其缄默知识的重要源泉。职前教师在师范学校接受的是“快餐式”的教育,他们在师范学校像在工厂制造零件一样被按照一个规格快速模塑出来:把中等水平的知识灌输到未来中小学教师的脑子里;毕业后,教师站在讲台前也按照传输的模式传授规定的教材知识。有的教育研究者在中小学校课堂中惊奇的发现,现在的课堂教学和自己读学时的情景惊人的相似。要改变这种模式化的师范教育,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目标。
  3.2 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体验式学习
  注重缄默知识的获得并不意味显性的理论知识就不重要,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不仅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形成教师缄默知识的基础和前提保证。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单向知识“灌输”的课堂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真诚、自由、合作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具体情景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将理论讲授与实际教学录像的呈现结合起来,不必立刻用理论阐释录像中存在的问题,反而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细心聆听他们的发言,查明其思想来源,看到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此时教师可运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使学生看到与自己观点相矛盾的理论和事实,也可以组织不同意见的学生辩论。通过这种互动的师生对话中,每个人内隐的缄默知识就伴随着辩论而呈现出来,从而不仅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理解和认识。
  提倡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的显性教育知识和缄默的教育知识达到内在的统一。例如,在学习某一理论后,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对同一内容进行授课,整体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教学过程”环节在微格教室进行,模拟的教学情境不仅能避免教学失败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而且可师范生体验到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并自觉的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情境中生成新的缄默知识。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能够体验到缄默知识和显性教育理论之间的差距。同学们在互相的听课和评课过程中不断的检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形成新的自我缄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