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师资培养比较研究与启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9:50     阅读:

  一、中英教师管理制度比较
  
  英国教师教育管理是中央和地方合作进行的,但主要以地方为主。其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大学、地方教育当局以及其他有关社会机构直接参与的教师管理体制。中央主要通过教育拨款、教育立法、制定资格标准、监督、评估、指导和建议等方式对教师教育进行干预。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录用和在职培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英国教育改革有一种新的动向,即中央对教育管理的力度在加强,所以对教师教育的管理力度也在加强,比如中央通过制定和控制教师资格标准对教师教育产生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开始实施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证书制度,教师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大。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管理制度实行任命制,学校作为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单位,执行国家指令,以“行政程序为本”。教师作为听令者和执行者,行政隶属于学校,呈现层级关系,缺乏使命感和动力感。我国的《教师法》中虽已频布,但与《教师法》配套的《教师法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有关教师聘任制的具体操作缺乏深厚的法律规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尚未理顺,教育法规的执法和监督机制尚须健全。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发仅依据教师的学历,而并非建立在真正意义的考核制度之上。现实“部门所有制”和“地方所有制”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力和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优化,建立真正意义的开放性人才市场,是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外在需要。
  
  二、中英教师职前教育比较
  
  1.机构与年限。英国实施师范教育的机构有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院和艺术中心。英国的综合大学均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这些学院(系)开设各类师资培训课程,对象主要是一些已取得学科专业学位,欲在中小学当教师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大学培养的教师以学术性科目的中学教师为多。它们培养的教师只有20%到小学任教,但目前所培养的小学教师的比例正在扩大。尽管如此,全国半数以上的中学教师仍由大学培养。高等教育学院是一种有别于正规大学的高教机构。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高等教育学院、教育学院、技术学院、工艺学院和艺术学院。它们是英国高教体制中从事师资培训的另一方面军。高等教育学院主要培养专业课教师,所培养的师资大多在毕业后走向小学。也就是说,英国的小学新师资主要在这类非大学的高教机构中培养。艺术教育中心只招收持有美术或手工艺专业证书的人员,培养学校艺术专科教师。从师范教育基本结构来看,长期以来以培养师资为唯一目标或主要目标的单科性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被培养包括教师在内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多科性高等教育学院所取代。目标单一的教育学院的消亡,目标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学院的诞生,这是英国师范教育发展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重大体制改革。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培养机关是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中师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修业年限一般为2~3年,培养初级中学教师,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师院本科学制为4年,培养高级中学教师,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或者大专毕业生。因此,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是一种分层次式,属于定向师范教育。
  2.课程结构和体系。英国目前没有独立的师范院校,一些有条件的开设师资培训课程的院校,经认可后均可从事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而课程又是与培训模式及学位证书联系在一起的。目前,英国师范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课程。
  一是教育学士学位课程。这类课程原来由3年制的教育学士(普通)学位课程与4年制的教育学士(荣誉)学位课程组成。20世纪80年代起,3年制的教育学士(普通)课程趋于消失。现在所指的教育学士学位课程主要是4年制的荣誉学位课程。这种主要培养小学教师的课程原来大多由非大学的多科技术学院与高等教育学院提供。提供这类课程的大学不多,大学师范生只有10%的学生学习此类课程。随着90年代以后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学习这类课程的学生在大学师范生的比重有所增加。
  二是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的修习期为一年,这是专门为欲从事教学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开设的师资培训课程。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是已经过3年专业学习的学士学位持有者。现在,英国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若想在中小学工作,都必须学习这种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在大学开设。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在大学师范生中学习此类课程者占90%;当时为数不少的多科技术学院也开设了这类课程,这类课程的毕业生主要在中学工作,但近年来旨在培养小学教师的PGCE(即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大学师范毕业生开始从这一途径走向小学教学岗位。
  
  三、中英教师在职培训比较
  
  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教师在职进修的发展时期,1972年《詹姆士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师训三阶段”,把师范教育分为连续的三个阶段:个人教育阶段、教育专业阶段和在职进修阶段。在职教师进修可分为全日制的脱产进修、部分时间制的半脱产进修与业余不脱产进修。脱产进修控制很严,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半脱产和不脱产进修,所以业余进修一直是英国教师在职进修的主要途径。英国的在职教师进修灵活多样,主要活动有:课程学习、课程编制、学科会议、专业讲座、讨论会、示范观摩课、展览参观活动等。向中小学教师提供在职进修活动的机构和组织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大学、高等教育学院、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团体、皇家督学团、教育部与地方教育当局。
  我国教师的在职培训以弥补学历不足为主要特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教师学历要求的规定,我国中小学教师中有一部分教师的学历还不达标。将来中小学教师将从学历补偿教育向继续教育推进。目前,小学教师的培训重点已由学历补偿教育转向继续教育,以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国负责在职教师培训的机构主要是各级各类教育和教师进修学校。另外,还有高等教育机构的有关专业、系和教师培训班、进修班、师资班等。培训方式主要有脱产培训、自学考试和各种讲座等。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加快中学教师学历培训步伐的意见》,要求建立函授、卫星电视教育、自学考试“三沟通”的培训方式,分期、分批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培训。另外,教师还通过参加各种民间学术研究组织,如语文教学研究会、数学研究会等的学术研究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四、借鉴和启示
  
  1.形成性的教师评价
  把教师评价看作是形成性而非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改善教学工作之功能,这是英国教师评价制度行之有效的原因所在。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校教育督导,英国这种强调问题诊断、过程完善而非结果鉴定,这种强调朋友式的支持而非法官式的审判的目的与效用,对于我国当前的教师评价与学校督导工作,很有借鉴的价值。
  
  2.在职进修重在提高教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
  英国的教师在职进修讲求实效,大多围绕着提高素质、探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际问题而展开,不搞形式主义;尤其是它的短期课程,更是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因而教师有兴趣、有热情,自觉参与这类进修活动。这些对我国的教师进修重点的确定很有启示。此外,作为在职进修基地与“教师之家”的教师中心,在我国也有推广的价值。
  还有一点很值得借鉴,即英国的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由同一个机构实施。这样,不仅有利于师范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而且有利于加强大学师资培训机构对培养质量的责任感。我国目前的这种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是“两套马车”体制,因此,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英国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3.合作的师训模式
  师资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在师资培训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是英国师范体制的一大特征。通过这种合作,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不断地、及时地在师资计划中得到反应,从而保证师资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这种平等的合作关系正是我国当前师训实践中所缺乏的。我国的师范大学必须放下架子。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师训过程中是中小学校的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而非高人一等机构。
  
  4.以学校为基地的师训模式
  英国这种师训模式,在一年有限的时间内强调培养教师胜任日常教学工作之能力,而非急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专业理论素养。教育实习被列为“重中之重”。在师训中重视学校工作经验之价值,这正是我国当前的师训实践中所缺乏的。
  
  5.非定向化的师范教育改革
  英国的非定向化体制改革,反映了发达国家师范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战后,日、美、英各国先后淘汰师范院校建制,形成了以综合型、多科型高等院校培养师资为主的非定向型师范教育新格局。这对我国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有很大的启示。事实上,虽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合格教师在我国还是供不应求,尤其在老、少、边、远地区,但在许多大城市,某些学科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个别教师过剩的现象。这便向我国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当前英国开放型非定向师资培训体制很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