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创新的路径探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9:56     阅读:

  摘要:区域师资需求变化、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专业现有的不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构建是地方高师人才培养特色化创新的依据。地方高师应依据适用性、实践性、生态性和开放性等原则,对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协同育人机制等进行特色化创新,以提升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彰显新时代办学优势与特色。
  关键词:地方高师;人才培养;特色化;创新
  近些年,师范教育没有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做精、做强,反而有被弱化的趋势,部属或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往综合化发展,而处于底层边缘的地方高师院校则普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办学定位摇摆不定,教师教育专业在羁绊中前行,人才培养遭到很多诟病。但不可否认,地方高师院校是保障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也一直承担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使命。进入新时代,地方高师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更好地为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服务,就必须要发挥师范教育传统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构建自身的办学特色,彰显师范教育新气象,实现特色化发展。
  一、地方高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创新的依据
  (一)区域师资需求变化是特色化创新的前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到来,区域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呈现出两种态势:城镇基础教育教师日趋饱和,需求从数量转向了质量,招聘条件水涨船高,占据得天独厚优势的部属或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成了香饽饽,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则除少数优秀生外,其他基本无用武之地。好在近年随着户籍改革、“二孩”政策实施以及城镇化加快等,城镇基础教育规模在扩容,师资需求增加也是必须的;乡村基础教育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受教育投入、资源配置、教师流动等客观因素制约,呈现出来的则不仅是教师数量有缺口,而且结构也不合理,音、体、美以及科学、信息等方面教师缺口大,所以乡村基础教育急需“一专多能”的师范生能“一肩多挑”,解燃眉之急。这些是地方高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创新的前提。针对这两种需求态势,地方高师院校一方面要审时度势地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范生;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与基础教育对接,建立命运共同体,确保两者互动良性发展。
   (二)基础教育改革是特色化创新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其课程体系呈现出课程人本化、课程综合化、课程现代化、课程多元化、课程多样化等发展趋势,从教师专业化的程度来说,不再是过去所说的各类专业对口的单一化问题,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学科都要有较强的综合化和整体呈现的综合化。[1]不断深入的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创新精神,也要有践行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参与校本教研,创新课程设计。不少名师依照“理论建构——实践检验——推广实施”探究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模式。全面开花的新课改也给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应根据本地区域基础教育新课改革的现状,落实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能力训练,培养出关注本地基础教育改革,适合新课改所需要的综合性、跨学科教师教育人才。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要发挥自身教研优势,与基础教育新课改主动对接,参与中小学教学改革實验。这是地方高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创新的背景。
  ·学科与专业·地方高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创新的路径探析
  (三)现有的不足是特色化创新的动力
   基础教育新课改如火如荼,而反观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严格地说,并未跟上新课改步伐,不少教师教育专业依然孤芳自赏,与基础教育有各行其道之嫌。也正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出现了以下一系列问题:一是不少地方高师院校有意无意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师范性被弱化,教师教育特色不明显。二是办学理念封闭落后,固守传统师范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学科化,教师教育类课程偏少,艺术、信息、学科素养类课程严重不足。三是不重视师德培养,学生教育情怀不足,职业认同感低。四是漠视师资需求实际,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师范技能训练,教学内容学理化,过于强调专业知识,而实践教学薄弱,教育教学实施能力不突显。五是协同育人机制不畅。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地方高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创新的内驱力。教师教育专业的根本在于特色化发展,院校要有紧迫性,直面挑战,改革创新,明确特色化发展道路,合理化解各种问题。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构建是特色化创新的契机
   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构建,将师范教育喻为“国之重器”。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此处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指的就是特色创新。这是新时代国家对教师培养提出的新思想、新期待和新要求,这就为地方高师教师教育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特色化创新带来了有利契机。可见,地方高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再停留于以前的计划观念,要与时俱进,开拓新思路,聚焦基础新目标,研究人才培养新问题,重塑师范教育美誉度。这也是地方高师在新时代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总体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地方高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创新的原则
  (一)适用性原则
   严格意义上说,教师教育专业既不是学术型专业,也不是应用型专业,而是这两者的综合,是师资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指向依据是适用性(或说适应性)。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是地方高师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妨采用需求倒逼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对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对人才培养进行适用性特色化创新。于社会而言,就是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肩负新时代使命,重视师德建设,培养有责任担当基础教育的后备军。于区域而言,就是要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的师资。于院校而言,就是要传承自身传统、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特色化教师教育办学,探究适用于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于学生而言,就是要适应学生职前职后成长需求,因材施教,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