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易错易混知识汇总]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8 18:11:55     阅读:

政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类 《经济生活》 1、商品的基本属性的易错观点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注意: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注意: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注意:不同商品能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具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注意:前一句颠倒了,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2、商品价值量的易错观点 (1)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注意: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因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注意: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3)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注意:商品价格下降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无关) 3、货币的易错观点 (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注意: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中的货币)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注意:应该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3)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注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4)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5)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物价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价变不一定引起通胀) 4、价值规律的易错观点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注意: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影响。(注意:应该是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 (3)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注意: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4)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注意: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5)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与价值相一致。(注意: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经常不一致) (6)价格由购买力决定。(注意: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5、生产与消费及消费类型 (1)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注意: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消费决定生产(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注意:是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分的)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的消费所取代 (注意:取代的说法错误) (5) 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的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注意: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6.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易错观点 (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注意:公有制是基础,国有经济是主导)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注意: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3)公有资产占优势,主要是看量的优势。(注意: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4)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注意: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5)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注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
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主要力量)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注意: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7)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注意:不能笼统地说) (8)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制) 7.关于公司和股份制的易错观点 (1)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注意:股份有限公司才可以) (2)股份制是产品的分配方式。(注意:是企业组织形式) (3)股份制是我国公司制的唯一形式。(注意:是主要实现形式) (4)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注意:混淆了股票和债券) (5)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反比,与银行利息率成正比。(注意:前者是正比,后者是反比) 8、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9、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10、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
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11、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2、税收和纳税人 (1)每个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注意: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所得) (2)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就要提高税收的税率。(注意:二者无必然联系) (3)不同性质国家的税收,其分配主体都是国家,税款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注意: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注意:固定性是指不经过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而不是不能改变) (5)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注意:应该是直接负有纳税义务) (6)在我国,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注意: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 13、市场经济的易错观点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意: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 (2)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注意:不可能同步富裕)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注意: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是坚持共同富裕,根本标志——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注意:促进经济增长) 14、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易错观点 (1)总体小康水平就是全体人民都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注意: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注意: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根本基点)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3)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4)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易错知识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注意:公民与人民不能等同。凡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2、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注意: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3、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意: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的。我国国家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注意: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宪法有规定,要年满18周岁,而且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5、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注意: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6、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注意: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7、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注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响公民享有的权利的多少。) 8、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注意:错。如,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特别保障权,并非人人都有。) 9、等额选举当选者已事先“内定”。(注意:如果候选人的选票达不到法定的票数也是不能当选的。) 10、“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注意:错,这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11、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只会干扰决策的形成。(注意:不是少数精英的事,公民参与决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 12、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是弱者对强者进行监督,不起任何作用。(注意:错,公民实行民主监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见课本第29页) 13、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注意: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 14、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是我国基层政权机关。(注意: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都不是国家机关。) 15、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6、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我国公民的政治自由和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易错知识点 1、中国共产党能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注意:错,政党、社会团体、政协、爱国组织都无权行使或者代替政府行使职能。) 2、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注意:政府不可以直接干预经济,而是以宏观调控为主,变直接干预为间接引导。) 3、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注意:都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4、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因此政府属于立法机关。(注意: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5、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注意: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原则都是我们在民主决策中应坚持的原则。) 6、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注意: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易错知识点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注意: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也是立法机关。(注意: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制定有关行政法规,但不是立法机关。) 3、各级人大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注意: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机关。) 4、中国共产党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意: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执政,政府才是依法行政。) 5、中共中央提出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为国家意志的。(注意: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党的政治领导通过人大变为国家意志。) 6、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注意: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
各民主党派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利益。) 7、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注意: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相互监督。) 8、“三个代20.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为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的决定性因素。(注意: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上的领导。) 9、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注意: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0、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注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11、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注意: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1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注意: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1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注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15、人大是行政机关的执行机关。(注意:行政机关是人大的执行机关。) 16、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注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之一。) 17、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注意:各级地方人大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全国人大才具有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18、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部问题。(注意: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19、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是中央的执行机关。(注意:错,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人大,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政治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20、人民政协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决策机关。(注意:中共中央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决策机关)(即党的政治领导)。

21、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国家职能。(注意: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职能,但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22、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意: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23、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注意: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24、我国已经消灭了民族压迫,所以不存在民族问题了。(注意:消灭了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就消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但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问题仍然存在。) 25、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是行使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注意:全国人大、国务院是国家机关;
政协不是国家机关,而是政治协商机构。) 26、我国的多党合作就是多党联合执政。(注意:不对。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7、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注意: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我国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注意:往往交织在一起,但民族问题不一定就是宗教问题) 29、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注意: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正确,但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是错误的) 30、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注意:我国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 31、我国实行自主自办的方针,与外国宗教不存在交往。(注意:我国宗教在独立自主自办的前提下,发展与国外宗教的交流和交往。) 3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使宗教信仰最终放弃有神论和宗教信仰,逐步消灭宗教。(注意: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把宗教活动纳入政策、法律、法规范围。) 33、我国的宗教性质上已发生了根本转变。(注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34、宗教已经完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注意: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5、在我国,宗教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注意: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起一定积极作用。) 36、民族自治地方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注意: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独立主权。) 3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注意:是基本。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8、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充分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39、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40、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注意: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1、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注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4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注意: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3.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正常宗教活动受到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 44.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发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4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四、当代国际社会 1、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注意: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各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的。) 2、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注意: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3、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注意: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也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4、国家力量相同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注意:共同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5、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注意:错,不能这样认为,这是不科学的观点。) 6、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意味着当今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注意:不正确。) 7、弱国无外交,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注意:弱国也可以发展对外交往,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8、我国政府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注意:我国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有原则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绝不拿原则做交易的。) 9、只有维护本国利益,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意:若只顾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甚至会阻碍或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0、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注意: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应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11、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1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文化生活》 一、文化与生活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注意:错。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一种文化) 2、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注意:错。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注意:错。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注意:错。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5、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注意:错。文化不等于文化教育程度。) 6、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注意: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7、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注意:错。先进的、健康的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注意:错。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的作用。) 9、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注意:错。是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10、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错。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12、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注意:错。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贸、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途径和手段不要混淆) 13、九寨沟为世界自然遗产,黄山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庐山为文化景观遗产,昆曲和古琴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4、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注意:错。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才能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15、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注意:错。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保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础,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6、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注意:错。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17、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18、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注意:错。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9、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注意:错。大众传媒另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20、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注意:错。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1、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注意:错。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错。注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23、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24、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注意:错。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5、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26、文化继承就是文化发展(注意:错。继承和发展强调的内容、要求和地位不同。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7、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注意:错。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28、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性、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29、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注意:错。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根本途径) 30、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意:错。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1、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注意:不科学。文化创新还有另一个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注意:错。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3、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注意:错。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注意:错,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35、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交流、融合。(注意:错。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 36、文化创新表现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注意:错。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7、“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注意:错。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注意:错。是汉字,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40、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注意:错。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4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注意:错。二者强调的方向不同) 42、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4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44、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注意:错。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45、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注意:错。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46、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47、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精神纽带、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永不泯灭(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历程) 48、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注意:错。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自强不息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49、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注意:错。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50、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注意:错。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51、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注意: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52、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注意: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3、爱国就必然爱社会主义(注意:错。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54、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会影响经济建设的。(注意:错。弘扬民族精神不会影响经济建设,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5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注意:错。两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 四、发展先进文化 56、文化生活出现多样化的原因:文化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注意:错。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57、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注意:错。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经典。) 58、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注意:错。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59、传统习俗属于落后文化(注意:错。二者有区别,但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60、我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法轮功”,体现了我们严厉打击落后文化的决心。(注意:错。“法轮功”是腐朽文化,腐朽文化与落后文化是不同的。) 61、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6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开始了发展先进文化的历程 63、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注意:错。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4、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注意:错。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6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注意:错。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标。(注意:错。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即培育“四有”公民。) 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68、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意:错。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69、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一回事(注意:错。二者有区别) 70、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7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国家的事情,与个人无关(注意: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而且个人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7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注意:错。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总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73、精神文明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注意:错。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74、我国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75、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动力的经济,所以,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不需要诚实守信(注意:错。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76、学生阶段主要是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思想道德建设是以后的事。(注意:错。这观点错。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77、知识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也高,反之亦然(注意,错。二者有着密切联系,但不能成正比)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意识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赖。(物质可以不依赖意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意识要依赖物质,说相互依赖是错的)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映像,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0、意识能够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1、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
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5、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7、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8、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即现象) 19、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20、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都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 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14、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前对后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 4、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辩证的否定)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8、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9、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0、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1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2、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13、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4、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5、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 117、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9、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3、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6、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8、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 30、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不完整,还有矛盾的主次要方面) 3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但不等于都有促进作用。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5、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6、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价值选择基础之上的。(价值选择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