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实务第1讲_强化阶段提升指导 初级会计实务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3-26 18:08:22     阅读:

强化阶段提升指导 初级会计实务 【强化考点一】货币资金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注意】 1.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2.现金的清查: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计入管理费用。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计入营业外收入。

3.企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不一致的原因除记账错误外,还因为存在未达账项。发生未达账项的具体情况有四种:一是企业已收款入账,银行尚未收款入账;
二是企业已付款入账,银行尚未付款入账;
三是银行已收款入账,企业尚未收款入账;
四是银行已付款入账,企业尚未付款入账。

【注意】企业或银行会计核算记账错误,不属于未达账项。

4.对于未达账项应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检查核对,如没有记账错误,调节后的双方余额应相等。

5.“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只是为了核对账目,并不能作为调整银行存款账面记录的记账依据。(不是原始凭证,不能根据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整账目,待有关结算凭证到达后入账) 6.通过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后的存款余额表示企业可以动用的银行存款数额。

7.其他货币资金主要包括:存出投资款(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银行汇票存款(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存款(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信用卡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信用卡)、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信用证保证金)和外埠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等。

【注意】 (1)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通过 “应收票据”、“应付票据”核算。

(2)支票通过“银行存款”核算。

(3)存出保证金、备用金,通过“其他应收款”核算。

【强化考点二】应收及预付款项 (一)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比较 核算内容 核算原则 会计分录 1. 应收账款 销售商品价款+增值税销项税额+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商业折扣 包括企业给予客户的现金折扣(不扣除),不包括企业给予客户的商业折扣(扣除) 【注意】现金折扣不影响应收账款入账价值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应收账款 2. 应付账款 采购商品价款+增值税进项税额+销售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保险费-商业折扣 包括销售单位给予的现金折扣(不扣除),不包括销售单位给予的商业折扣(扣除) 【注意】现金折扣不影响应付账款入账价值 借:原材料(价款+运杂费)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无需支付的应付账款 :
借:应付账款 贷:营业外收入 (二)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比较 项目 核算内容 1.其他应收款 1.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

2.应收的出租包装物租金;

3.应收的出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租金;

4.存出保证金(支付的押金);

5.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职工预借的差旅费);

6.支付给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备用金。

2.其他应付款 1.应付的各种赔款、罚款;

2.应付租入的包装物租金;

3.应付的租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租金;

4.存入保证金(收到的押金)。

(三)应收款项的减值 1.应当减值的项目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2.计提坏账准备的计算公式 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计提前坏账准备的贷方余额(或+借方余额) 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为正数,是应补提的坏账准备。

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为负数,是应转回的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 =应收款项科目的余额×坏账比例 3.报表列示 应收款项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其账面价值。

“坏账准备”科目是“应收款项”科目的备抵科目。

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应收款项的账户余额(借)-坏账准备的账户余额(贷) 【比较】坏账准备相关事项的影响 事项 分录 账面价值的影响 损益的影响 1.期末计提(补提)坏账准备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减少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减少利润 2.实际发生坏账损失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不影响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不影响利润 3.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账款又收回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减少应收账款账面价值 不影响利润 4.冲减多计提的坏账准备 借:坏账准备 贷:信用减值损失 增加应收账款账面价值 增加利润 【强化考点三】存货 (一)存货的内容 1.存货的内容 原材料、在途物资、生产成本、库存商品或商品、低值易耗品、发出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等。

2.不属于存货的项目 (1)工程物资不属于存货。

(2)已做销售处理但购买方尚未提货的存货,不属于销售方的存货(属于购买方的存货)。销售方已经发出商品但尚未确认收入,发出商品属于销售方的存货。

(3)企业接受来料加工的原材料,在尚未领用前和尚未加工前,不属于企业的存货。

【注意】 商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进货费用:
(1)应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

(2)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分别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
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

(3)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也可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

(二)一般纳税人委托加工物资的入账成本 项目 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 不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 发出材料成本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原材料 加工费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银行存款 加工费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往返的运杂费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银行存款 消费税 (收回后不加价销售)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银行存款 消费税 (收回后继续加工进而加价销售) 借: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贷:银行存款 【注意】 应交消费税=(材料成本+加工费用)÷(1-消费税税率)×消费税税率 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发出材料成本+加工费+运杂费+消费税(收回后不加价销售) (三)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实际成本下,企业可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1.个别计价法 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2.先进先出法 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此处发出是指销售或耗用)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存存货成本=月末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或 本月月末存存货成本=月初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4.移动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存存货成本=月末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或 本月月末存存货成本=月初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四)计划成本 1.科目设置 “材料采购”——核算尚未入库存货的实际成本。

“原材料”——核算入库存货的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核算入库存货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

2.核算步骤 (1)采购时,验收入库前,按实际成本记入“材料采购”科目的借方。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2)验收入库时,按计划成本记入“原材料”科目的借方,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或贷方。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或借) 超支差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正数),节约差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负数)。

(3)平时发出材料时,一律用计划成本。

借:生产成本等(计划成本) 贷:原材料(计划成本) (4)期末(月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注意】分清材料成本差异的正负数(超支差为正数,节约差为负数)。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2. 核算步骤 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 如果是超支成本差异:
借:生产成本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果是节约成本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生产成本等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成本差异率) 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成本差异率) (五)商品流通企业毛利率法和售价金额核算法的比较 项目 毛利率法 售价金额核算法 使用比例 (上月、预计)毛利率 (本月平均)商品进销差价率 比例公式 毛利率=×100% 商品进销差价率= ×100% 本月销售成本 本期销售成本=销售额×(1-毛利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销售收入×(1-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期末存货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六)存货减值 1.原则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2.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税费 3.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存货成本小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存货按成本计量,无须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可变现净值计量,按其差额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4.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多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原计提范围内可转回。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5.存货跌价准备的转销 对已售存货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的,还应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冲减当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实际上是按已售产成品或商品的账面价值结转至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主营业务成本 存货的账面价值=存货的账面余额-存货跌价准备贷方余额 (七)包装物成本核算科目比较 情形 核算科目 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的成本 销售费用 随同商品出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的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出租给购买单位使用的包装物的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出借给购买单位使用的包装物的成本 销售费用 (八)库存现金、固定资产、存货盘盈、盘亏的比较 资产类别 盘盈(溢余) 盘亏(短缺) 库存现金 借:库存现金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营业外收入(无法查明原因) 其他应付款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 借:管理费用(无法查明原因) 其他应收款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固定资产 按照前期差错更正处理 借:固定资产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贷: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注意】不影响当期损益,影响以前期间损益,影响本期期初的留存收益。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的赔款) 营业外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存货 借:原材料等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借:原材料(收回残料) 其他应收款 管理费用 营业外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注意】 (1)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火灾)的存货盘亏或毁损,增值税进项税额应转出 (2)因意外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导致的存货盘亏或毁损,增值税进项税额不需转出 【强化考点四】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的核算内容比较 情形 房屋建筑物 机器设备 自用 固定资产 短期租入 不属于企业资产 长期租入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 取得方式 核算 1.外购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入账成本=购买价款+保险费+包装费+装卸费+专业服务费 【注意】 (1)不包括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员工培训费(管理费用)。

(2)如果需要安装,先计入在建工程,再转入固定资产。

(3)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从而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企业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

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设备动产 房屋不动产 外购工程物资 工程物资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抵扣 借:工程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领用工程物资 借:在建工程(不含增值税) 贷:工程物资 领用生产用原材料 原材料增值税进项税额不需转出,可以抵扣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 领用产品 不需视同销售,不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存货成本) 在建工程人员工资和其他支出 借:在建工程 贷:应付职工薪酬 银行存款 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三)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比较 情形 费用化后续支出 (修理费) 资本化后续支出 (更新改造费支出) 自有固定资产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在建工程   情形 资本化后续支出(更新改造费支出) 1.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分录(更新改造、改扩建、改良) (1)固定资产转入改扩建时:
借:在建工程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2)发生改扩建工程支出时: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等 (3)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
借:营业外支出(净损失) 银行存款或原材料(回收残值) 贷:在建工程(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4)生产线改扩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注意】 (1)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

(2)更新改造后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 =(改造前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资本化的更新改造支出-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3)影响当期损益的金额(营业外支出) =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回收残料价值 (4)更新改造期间不计提折旧。

(5)转为固定资产后,按重新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情形 费用化后续支出(修理费) 2.费用化支出分录(修理费、维护费) 借:管理费用(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固定资产) 销售费用(销售机构固定资产) 其他业务成本(出租的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 【注意】如果不能区分是固定资产修理还是固定资产改良,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费用。

【强化考点五】无形资产 (一)无形资产的核算内容和成本 【注意】 1.商誉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属于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的成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专业服务费、测试费等+注册费+律师费 3.下列各项不包括在无形资产初始成本中:
(1)为引入新产品进行宣传发生的广告费(计入销售费用);

(2)员工的培训费(计入管理费用)。

(二)自行研发的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比较 资本化支出 费用化支出 研究阶段的 研发费用 —— 全部记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 开发阶段的 研发费用 符合条件的,记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不符合条件的,记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 结转时间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期末 结转分录 借:无形资产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注意】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作为管理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摊销、减值和处置的比较 项目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折旧摊销 时间范围 起点:取得下月开始折旧 终点:处置下月停止折旧 起点:取得当月开始摊销 终点:处置当月停止摊销 折旧摊销 空间范围 所有固定资产:包括闲置的、停用的、未使用的固定资产;
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

不包括:单独入账的土地、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

所有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都应计提摊销。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计提摊销,但至少于每一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

折旧摊销方法 年限平均法 :
月折旧额=(原值-残值)/使用年限/12 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原值-残值)/预计总工作量 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双倍余额递减法(最先不考虑残值、最后两年改为直线法时考虑残值):
年折旧额=账面净值×(2/使用年限) 最后两年每年的折旧额=(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净残值-以前年度累计折旧)÷2 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额=(原值-残值)×(尚可使用年限/使用年限累计总和) 包括年限平均法(直线法)和生产总量法等。无法可靠确定其预期实现方式的,一般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一般其残值应当视为零 。

折旧摊销 年限 预计使用寿命 折旧摊销 的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生产用) 管理费用(管理用) 销售费用(销售用) 其他业务成本(出租用) 管理费用(未使用) 贷:累计折旧 借:制造费用(生产用) 管理费用(管理用) 销售费用(销售用) 其他业务成本(出租用) 管理费用(未使用) 贷:累计摊销 残值、寿命、折旧、摊销、方法的变更 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处理(未来适用法,无需追溯调整法) 影响折旧摊销因素 1.原价;

2.预计净残值;

3.减值准备;

4.使用寿命。

资产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处置损益 固定资产处置净损益=(转让价款+赔偿款+残料价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清理费用) 无形资产的处置净损益=(转让价款+赔偿款)-(无形资产的原值-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处置科目 固定资产清理 资产处置损益、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 资产处置损益、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报表列示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强化考点六】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内出售,赚取差价) 1.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当天的公允价) 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已到期但尚未发放的债券利息) 投资收益(购买时的交易费用)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银行存款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全部支付的价款-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已到期但尚未发放的债券利息-购买时的交易费用 2.持有期间现金股利和利息 借: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本期持有月数) 贷:投资收益 3.期末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反之) 4.处置 企业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借:其他货币资金、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或借) 投资收益(或借) 【注意】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期末公允价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全流程的投资收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购买交易费用+持有期间的利息和现金股利 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的账面价值(就是账面余额)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出售价格-出售交易费用)-交易性金融资产最近期末公允价值 【强化考点七】负债 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1.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内容 (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2)职工福利费;

(3)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4)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5)非货币性福利;

(6)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2.货币性职工薪酬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其他应收款 3.非货币性职工薪酬 (1)自产产品作为福利发放,产品的含税价计入应付职工薪酬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产品的含税价)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如有) 贷:库存商品 (2)住房、汽车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累计折旧计入应付职工薪酬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累计折旧 (3)租赁住房供职工无偿使用,租金计入应付职工薪酬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强化考点八】所有者权益 内容 会计分录 (一)股本(实收资本) 1.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时:
借:银行存款 贷:股本(按股票面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股票发行费用) 贷:银行存款 【注意】 发行股票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如果溢价发行股票的,应从溢价中抵扣,冲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无溢价发行股票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抵扣的,应将不足抵扣的部分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股份有限公司回购股票减资 :
(1)回购公司股票时:
借:库存股(回购价格×股数) 贷:银行存款 (2)注销股票时:
借:股本(股票面值1元×股数)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① 盈余公积         ②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③ 贷:库存股(回购价格×股数) (3)如果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的贷方。

借:股本 贷:库存股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注意】库存股属于股本的备抵科目。企业回购股票使得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减少,企业注销回购的股票不影响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

(二)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资本溢价) 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
借: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用途:转增资本 (三)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1.盈余公积转增注册资本 借:盈余公积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2.提取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任意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本期净利润-未弥补亏损)×计提比例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任意盈余公积 【注意】 (1)公司制企业按照税后利润(弥补亏损后)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为注册资本的50%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3)在计算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的基数时,不应包括企业年初未分配利润;
如果以前年度有亏损,应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再提取盈余公积。

3.盈余公积补亏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借: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盈余公积的用途:弥补亏损、转增资本、发放股利、扩大生产经营等。

(四)未分配利润 1.结转本年盈利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企业以当年实现的利润(税前利润或税后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会计处理,属于自然弥补(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变) 【注意】以前年度亏损(5年内,含5年)可用税前利润弥补,从第6年起可用税后利润弥补,也可用盈余公积补亏。

3.宣告现金股利(股东大会宣告) 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 贷:应付股利 【注意】董事会拟分配的现金股利,不作账务处理,但应在附注中披露。

4.宣告股票股利时(股东大会宣告)不需作会计分录 支付股票股利:
借: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股利 贷:股本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股利 【注意】 1.年末,只有“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有余额,“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的其他明细科目期末余额都得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余额在贷方,表示累计未分配的利润;
如果余额在借方,则表示累计未弥补的亏损。

3.“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余额(利润分配的总账科目的余额)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的填写金额。

4.期末未分配利润的余额=期初未分配利润余额+本年净利润(或-本年净亏损)-提取的盈余公积+转回的盈余公积补亏-宣告的现金股利-实际发放的股票股利 5.期末所有者权益的余额=期初所有者权益余额+本年净利润(或-本年净亏损)-宣告的现金股利+追加的投资额 【比较】各种事项对所有者权益总额和留存收益总额的影响 事项 对留存收益影响 对所有者权益影响 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不影响 不影响 2.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减少 不影响 3.提取盈余公积 不影响 不影响 4.盈余公积补亏 不影响 不影响 5.分配股票股利 减少 不影响 6.本年利润弥补亏损 (自然弥补) 不影响 不影响 7.追加投资 不影响 增加 【强化考点九】收入 新收入确认与计量五步法模型的主要变化:
新收入准则对所有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采用统一的收入确认与计量模型。

新收入确认模型将收入确认时点与履行履约义务挂钩,企业能否确认收入取决于其有无履行合同中的履约义务,而判断履约义务是否得以履行时,强调“控制权转移”而非原准则规定的“风险报酬转移”,当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时,表明企业已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

新收入准则要求企业按照识别的各单项履约义务所承诺的商品或服务的独立售价的相对比例来分配交易价格。

新收入确认与计量五步法模型的贡献:
企业在确认和计量收入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企业确认收入的方式应当反映其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模式,收入的金额应当反映企业因转让商品或提供服务而预期有权收取的对价金额。通过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能更进一步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并准确核算企业实现的损益。

收入确认的前提条件 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同时满足下列五项条件的,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1)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

(2)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3)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支付条款;

(4)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

(5)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

收入确认和计量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一)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销售退回的比较 情形 处理原则 会计分录 1.一般销售业务 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如有) 贷:库存商品 2.商业折扣 扣除商业折扣后确认收入和应收账款 —— 3.现金折扣 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认收入和应收账款,发生的现金折扣计入财务费用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应收账款 4.销售折让(今年教材删除) (1)确认收入前,按照扣除销售折让后的金额确认 (2)已经确认收入,在发生时冲减当期收入(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除外)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5.销售退回 冲减当期收入和成本,同时调整财务费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除外)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财务费用 借:库存商品 贷:主营业务成本 (二)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的处理 1.一般原则 (1)委托方应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2)“委托代销商品”核算已经发出但是不能确认收入的商品成本。

(3)委托方同时将应支付的手续费计入“销售费用”。

2.会计分录 (1)发出商品时:
借: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2)收到代销清单时: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 双方结算时:
借:银行存款 销售费用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收账款 【强化考点十】费用 费用 组成 核算内容 (一) 成本费用 1.主营业务成本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成本 2.其他业务成本 销售原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出租包装物的成本等 3.税金及附加 包括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等(不包括增值税)。

(二)期间费用 1.财务费用 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
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
企业发生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

2.销售费用 (1)(销售过程发生的)保险费、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

【注意】采购过程的保险费、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计入采购存货的成本。

(2)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

(3)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等;

(4)委托代销支付的手续费;

(5)出借给购买单位使用的包装物的成本、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的成本。

3.管理费用 (1)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

(2)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办公费和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工会经费;

(3)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盘亏;

(4)研究费用(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5)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用;

(6)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排污费、技术转让费;

(7)存货盘盈、管理不善、收发计量差错、一般经营损耗的存货盘亏。

【强化考点十一】利润 (一)利润公式 利润 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其他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注意】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不影响营业利润。

(二)营业外收支核算内容 核算内容 1.营业外收入 (1)非流动资产毁损报废收益;

(2)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

(3)盘盈利得(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盘盈);

(4)捐赠利得;

2.营业外支出 (1)非流动资产毁损报废损失;

(2)盘亏损失(意外灾害造成的存货盘亏);

(3)公益性捐赠支出;

(4)罚款支出(违约金、罚款、滞纳金);

(5)非常损失 。

(三)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及分录 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1.当期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税率 =(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企业所得税税率 纳税调整增加额: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
超过标准的职工福利费(工资14%)、工会经费(工资2%)、职工教育经费(工资8%)、超过标准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收入的15%)、业务招待费(60%扣除,不得超过收入的0.5%) 纳税调整减少额:国债利息收入和前5年内未弥补的亏损 2.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 3.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贷)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或借)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强化考点十二】财务报告 资产负债表编制(账户式) 1.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 (1)根据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如“短期借款”“资本公积”等项目;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项目,需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三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数填列;

2.根据明细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 (1)“应收账款”项目,需要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减去与“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有关的坏账准备贷方余额计算填列;

(2)“预付款项”项目,需要根据“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减去与“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有关的坏账准备贷方余额计算填列;

(3)“应付账款”项目,需要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填列;

(4)“预收款项”项目,需要根据“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填列;

(5)“开发支出”项目,需要根据“研发支出”科目中所属的“资本化支出”明细科目期末余额计算填列;

(6) “未分配利润”项目,需要根据“利润分配”科目中所属的“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3.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长期借款”项目,需要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余额扣除“长期借款”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中将在一年内到期且企业不能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的长期借款后的金额计算填列 4.根据有关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1)资产负债表中“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项目,应当根据“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2)“无形资产”项目,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5.综合运用上述填列方法分析填列 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需要根据“原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等总账科目期末余额的分析汇总数,再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强化考点十三】产品成本核算 (一)产品成本的组成和核算内容 成本项目 核算内容 直接材料 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要材料和 辅助材料。

燃料及动力 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外购和自制的燃料和动力。

直接人工 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职工薪酬。

制造费用 车间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车间房屋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机物料消耗、水电费(照明电)、办公费以及(季节性)停工损失等、分配转入的辅助生产成本。

【注意】产品成本不包括期间费用和期末未完工产品的费用等。

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在产品的成本 (二)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 分配方法 计算公式 1.直接材料分配 按照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单价 2.直接人工分配 按产品的定额工时比例分配 生产工资费用分配率=各种产品生产工资总额÷各种产品定额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生产工资=该种产品定额工时×生产工资费用分配率 3.制造费用分配 按产品的制造费用定额比例进行分配,或按照直接人工分配比例分配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产品分配标准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该种产品分配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 【注意】如果未提供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则使用人工费用的分配标准。

(三)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 通常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等。

方法 原则 注意事项 1.直接分配法 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待分配费用不变 待分配劳务数量 =原劳务数量-辅助车间之间提供劳务数量 2.交互分配法 通过两次分配完成,首先对辅助生产车间内部进行交互分配;
然后将实际费用(交互前的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再按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

第一次交互分配时:
待分配费用和劳务数量均不变 第二次对外分配时:
待分配辅助成本=原辅助成本-第一次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第一次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 (分进来的成本加上,分出去的成本减去) 待分配劳务数量=原劳务数量-辅助车间之间提供劳务数量 3.计划成本分配法 按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4.顺序分配法 5.代数分配法 (四)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费用的分配方法比较 方法 适用 1.约当产量比例法 各月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以及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差不大的产品。

2.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各项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是很大的产品。

3.定额比例法 各项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的产品。

4.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5.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 6.在产品按所耗用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 7.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 (五)约当产量比例法 步骤 计算公式 1.计算完工进度 某步骤在产品的完工程度 =(本步骤的生产时间×本步骤的完工程度 +已完成步骤的生产时间)÷全部步骤的生产时间 2.计算在产品约当产量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3.计算单位成本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 ÷(完工产品产量+在产品约当产量) 4.计算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 【注意】 1.材料在开始生产时一次性投入:
直接材料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数量比例分配,不按约当产量比例分配。

2.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陆续投入:直接材料按约当产量比例分配。

3.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分配:按约当产量比例分配。

(六)定额比例法 直接材料成本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材料成本+本月投入的实际材料成本) /(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材料成本) 直接人工成本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人工成本+本月投入的实际人工成本) /(完工产品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 制造费用成本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制造费用+本月投入的实际制造费用) /(完工产品定额制造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制造费用) 【强化考点十四】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各种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适用范围 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计算对象 生产类型 成本管理 生产组织特点 生产工艺特点 品种法 产品品种 大量大批生产 单步骤生产 多步骤生产 不要求分步计算成本 分批法 产品批别 单件小批生产 (一般无需完工产品在产品成本分配) 单步骤生产 多步骤生产 不要求分步计算成本 分步法 生产步骤 大量大批生产 多步骤生产 要求分步 计算成本 【强化考点十五】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要素 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政府财务会计要素 预算收入 资产 预算支出 负债 预算结余 净资产 —— 收入 费用   政府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序号 科目编号 科目名称 序号 科目编号 科目名称 一、财务会计科目 二、预算会计科目 (一)资产类 1 1001 库存现金 2 1002 银行存款 3 1011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 1021 其他货币资金 5 1101 短期投资 6 1201 财政应返还额度 7 1211 应收票据 8 1212 应收账款 9 1214 预付账款 10 1215 应收股利 11 1216 应收利息 12 1218 其他应收款 13 1219 坏账准备 14 1301 在途物品 15 1302 库存物品 16 1303 加工物品 17 1401 待摊费用 18 1501 长期股权投资 19 1502 长期债权投资 20 1601 固定资产 21 1602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22 1611 工程物资 23 1613 在建工程 24 1701 无形资产 25 1702 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26 1703 研发支出 27 1801 公共基础设施 28 1802 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摊销) 29 1811 政府储备物资 30 1821 文物文化资产 31 1831 保障性住房 32 1832 保障性住房累计折旧 33 1891 受托代理资产 34 1901 长期待摊费用 35 1902 待处理财产损益 (二)负债类 36 2001 短期借款 37 2101 应交增值税 38 2102 其他应交税费 39 2103 应缴财政款 40 2201 应付职工薪酬 41 2301 应付票据 42 2302 应付账款 43 2303 应付政府补贴款 44 2304 应付利息 45 2305 预收账款 46 2307 其他应付款 47 2401 预提费用 (三)预算结余类 48 2501 长期借款 18 8001 资金结存 49 2502 长期应付款 19 8101 财政拨款结转 50 2601 预计负债 20 8102 财政拨款结余 51 2901 受托代理负债 21 8201 非财政拨款结转 (三)净资产类 22 8202 非财政拨款结余 52 3001 累计盈余 23 8301 专用结余 53 3101 专用基金 24 8401 经营结余 54 3201 权益法调整 25 8501 其他结余 55 3301 本期盈余 26 8701 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 56 3302 本年盈余分配 57 3401 无偿调拨净资产 58 3501 以前年度盈余调整 (四)收入类 (一)预算收入类 59 4001 财政拨款收入 1 6001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60 4101 事业收入 2 6101 事业预算收入 61 4201 上级补助收入 3 6201 上级补助预算收入 62 4301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4 6301 附属单位上缴预算收入 63 4401 经营收入 5 6401 经营预算收入 64 4601 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 6 6501 债务预算收入 65 4602 投资收益 7 6601 非同级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66 4603 捐赠收入 8 6602 投资预算收益 67 4604 利息收入 9 6609 其他预算收入 68 4605 租金收入 69 4609 其他收入 (五)费用类 (二)预算支出类 70 5001 业务活动费用 10 7101 行政支出 71 5101 单位管理费用 11 7201 事业支出 72 5201 经营费用 12 7301 经营支出 73 5301 资产处置费用 13 7401 上缴上级支出 74 5401 上缴上级费用 14 7501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75 5501 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 15 7601 投资支出 76 5801 所得税费用 16 7701 债务还本支出 77 5901 其他费用 17 7901 其他支出   政府决算报告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编制主体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 反映的对象 一级政府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结果 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编制基础 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数据来源 以预算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 以财务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 编制方法 汇总 合并 报送要求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