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教学综合论文范本范本]关于教育的论文范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5-25 15:59:32     阅读:

下面是的小编为各位收集的中等教育教学综合论文范文八篇,请您参阅!

【篇一】

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一个核心教育理念,具有课程导向作用,也是提升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读”与“写”的教学常常存在严重的割裂状态,

即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两个独立的教学过程,没有得到有效结合,这样会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影响英语教学有效性,所以必须要注意在贯彻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期间注重强化读写结合教学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得到了广泛普及与推广,并逐步成为指导初中英语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进与创新的一个核心理念,具体就是要重点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品格等素养的发展,使他们可以在不同语境情况下都可以顺利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最终促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能力。

从语言二语习得理论可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相应知识学习的本质可以理解为语言知识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其中的知识输入主要体现在“读”上,而知识输出则主要体现在“写”上,借助读写二者的有效结合才可以真正地使学生攻克英语这门课程学习难关。

但是为了提升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性,同样要注意遵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具体策略

1.注重课前导入,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读写结合是提升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对初中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积累情况以及综合素质培育情况具有较高要求,尤其是需要学生首先掌握读写结合的意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能素质。

但是当前初中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各不相同,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缺乏读写结合学习意识与素质, 甚至还有许多学生排斥英语知识学习,这样势必会影响读写结合教学的效果。

基此,为了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等关键能力发展,教师要抓住课前知识导入环节,高度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这样才能为读写结合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在导入教学知识期间灵活地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话题,或者为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阅读任务单,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开展阅读,增强他们阅读的目的性与有效性,避免因为阅读目标不明确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阅读效果不佳等问题。

比如, 在《Onlinetravel》教学期间,为了辅助学生理解这篇阅读文本知识,降低他们理解和学习的难度,提高他们阅读的目的性与有效性, 教 师 可 以 指 导 学 生 在 课 前 阅 读 一 些 有 关 “Onlinetravel” 的趣味性比较强的资料或者观看生动、

形象的视频,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英语知识的兴趣,之后可以为他 们 设 计 “Have you everexperienced onlinetravel?”、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onlinetravel?” 等一些启发性问题,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使他们可以在阅读期间在学习和整理有关生字、生词等英语知识的基础上,促使他们开展深入思考,最终可以在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他们的阅读有效性,期间可以更好地掌握被动语态的使用方法,同时也为后续的英语写作教学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效开展阅读,导入写作教学目标

在正式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期间,为了可以有效地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目标,教师要在结合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树立“精细化”思维,在教学中有效地导入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这主要是由于英语阅读有利于开拓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以此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写作素养。

基此,在正式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期间,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读写结合的基本教育能力与素质,

指导学生在开展英语阅读知识学习的同时,可以使他们逐步地积累丰富的英语阅读素材,强化他们的英语语感,有效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将阅读过程中积累的英语素材以及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等应用于自己后续的写作教学当中,实现了同步提升初中生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但是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加强自身的阅读指导, 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边阅读边积累英语阅读知识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和提升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技巧,以此强化学生的记忆,促使他们可以将阅读过程中积累的写作素材与技巧应用于自己的英语写作当中,最终可以同步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例如,在《Robots》教学期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期间可以使他们深刻理解与掌握这篇阅读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组织学生认真体会和感受这篇文章的段落结构以及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

深刻地理解

“In order to...”、“As a result...”等引导语以及 need 等情态动词的使用方法,指导他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知识与技巧,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练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这些阅读内容中写作技巧的学习效果。

又如,在《Asia》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在指导他们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对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写作要素进行细细品味,

积累和学习其中关键的语法知识或语言表达技巧,如学习“Although”、“Unless”和“So that”等状语从句的使用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借助这种边阅读边指导的阅读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逐步积累丰富的阅读知识和写作技巧,这样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等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3.开展合作学习,加强课后写作训练

为了进一步加强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教师还要注意打破传统讲授式或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灵活地运用有助于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沟通与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借助教师、学生等相关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更有利于增强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这样也更有利于贴近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助于促使学生实现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英语关键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制定读写结合教学方案期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之后有机结合小组互动学习方式与读写结合教学方式,以此可以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共同对学习的问题开展深入思考,最终使他们在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读写结合能力,完善他们自身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Finding your way》教学中,由于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具有紧密联系,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对话”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问路者和指路者,相互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借助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深化学生对这部分阅读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尤其是要注意使他们掌握方向介词与一般将来时部分的英语知识,以此更容易提升他们的阅读效果和写作能力。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写作训练,如在《School

life》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完成阅读知识后, 及时为他们布置以 “My schoollife”为主题的写作任务,借助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

【篇二】

一、当前高中语文写作现状分析

1.教师教学模式。当前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课程中存在很多的误区,就从教师与教学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教师的写作专业素养的不确定性。在当前的语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写作教师,写作教师与语文教师的统一化是当前高中普遍的教育模式。第二是在写作内容上,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局限于书本写作要求的古板式写作,另一种是天马行空自行拟题的随意性写作,这两种过于极端的写作素材确立都是不科学的。第三是作文写作与课堂课文的讲解之间结合不紧密,很多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对写作重点的突出不明确,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2.学生学习与练习模式。当前的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弱,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弱,日常练习主要停留在两周一次的写作课上,在课堂的学习中,受教师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学生的实际练习结果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当,对写作知识的把握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在日常练习中抱着应付了事、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学习,整体学习效果不佳,很多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写不出生动的文章,进一步削弱了学习兴趣。

3.当前社会发展对学生时代写作的能力的要求。与学习成绩相比单一的高中语文写作并不能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但是在就业、择业的时候,这一技能就被很多单位尤其是文化发展企业作为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也导致家长对学生作文写作关注度低,随之而来的写作补习班、写作辅导班的市场占有量也相对较低。低投入高要求的发展模式需要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高中语文写作能力培养方向

1.自我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应用范围很广,而写作能力作为高中生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升自我表达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感情、传达信息,通过写的方式将信息记载下来,而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说与写是其中最普遍的、占比最大的两种方式,坚持通过日常写作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与表达的准确度、科学度,是高中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2.交流能力。表达与交流是密不可分的,交流包括日常的自发式交流与转述、复述式交流。自发式交流主要是对自己的思想、行为、需求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科学化表达、让别人了解与知晓的主要能力,而转述、复述的能力是对某一时间或某人的要求、需求、期望等一系列表达转述给其他人或进行记录的主要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写作”这一能力进行体现的。虽然交流过程中有时没有必要将内容记录下来,但是这两种交流方式背后体现的是一个人写作能力的情况,很多人习惯于将说与写的能力统一起来,坚持写是说的前提,只有打好“腹稿”,才能出口成章,才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写作能力。

三、高中自主学习写作存在的误区

1.学习内容的杂糅性。高中写作自学,主要是从兴趣发展的角度出发的。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不可否认,学生依靠兴趣进行自学的学习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杂糅性。缺乏科学的指导与专业的教授,很多学生的写作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主要依靠自我摸索,在学习内容上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形式上的科学性与连续性不足,系统性不强,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学习方法的极端化。教学的统一性缺乏,依靠学生兴趣发展,很容易出现学习方法的个性化,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的主要表现。这种个性化一般以过于极端的方式展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坚信知识积累有助于文章写作能力的提升,于是过于注重日常积累,往往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记录下来,方便写作时查找备用,另一种是坚信理论学习有助于整体能力的提升,于是将写作技巧、“三段式”理论论证方法等理论基础牢记于脑、烂熟于心,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在具体实践中要么过于死板,不能灵活运用模板,要么过于灵活,不符合写作要求。总之,当前高中写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四、如何提升高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质量

1.从教师“供给侧”角度出发提升写作教学质量。从教师供给侧出发,就要对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虽然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写作能力,但是缺少教师的专业指导,自主学习的科学性与方向性就无从谈起。受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的写作能力及水平与专业性也需要通过培训进一步进行科学整合。通过集中学习、个体学习、网上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群体的写作教学指导能力,通过写作知识竞赛、写作教育听讲等方式检验教师写作教学能力,保证教师可以将写作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与写作兴趣培养的主要阵地。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笔写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语文写作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出自主学习策略的作用。

2.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提升写作教育质量。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引、引导,在自主写作学习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解决等这一些写作中的困惑总结起来进行教育,提升写作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在有偏激学习倾向的学生身上,要提升重视度,通过合理的引导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更加科学的自主学习方式,比如对于重视写作积累的学生,不仅要鼓励他们及时进行知识的积累,还要通过日常的简单运用、自我练习等方式提升积累与运用两方面能力,让写作学习不断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3.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项知识的学习都不再是难题,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通过网路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自主学习不是埋头苦学,还要讲究方法,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而这个巨人,就是网络教育环境中的各大写作名师。通过互联网进行理论知识与写作技巧的学习,再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将理论学习与日常训练、生活积累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4.从生活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想提升自主写作能力,就要坚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细致的观察。福楼拜教莫泊桑写作时就坚持将对细节的描写、对生活的描写带入写作中,小说家莫言也曾经说过,他写作的灵感全部来源于生活中的故事。可见,日常生活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将对生活、对学习的观察、体味作为高中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把日常的日记写作作为练习的主要方式,将更多的日常生活细节与写作要求结合起来进行日记创作,为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写作能力是学生日后发展所需要的主要能力之一,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分界线不是很清晰,语文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科学划分不明确,这也很容易导致语文教育受重视度高但是写作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佳,而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解决了写作在教育过程中受重视度较低这一问题,还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

【篇三】

在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写”相对而言难度较大,它能体现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能展现其辩证思维的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
能根据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
能写出语义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
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这一要求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也得以很好的体现。

一、高中阶段英语写作教学中遵循的理论指导

过程体裁法(Process Genre Approach)倡导改变传统的单纯的写作技巧的训练过程,而是将写作的各个要素调动在一起(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段)。过程体裁法强调整个写作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语言方面的知识,各种学习策略的运用,积极情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涉及交际能力要求的文化沟通。过程体裁法中强调交际的目的决定体裁的存在,强调体裁的常规性和制约性,而体裁则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社会交际工具。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上世纪 70 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便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提及并倡导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同伴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目标导向性的活动。总结起来,就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上述的教学理念,这也要求教师有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输入,通过讨论降低写作难度。这符合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在他的第二语言学习习得理论中提出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论。他认为,语言学习的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其目的是为了使习得者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渲染和熏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每人负责一个版块,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作文的写作。每人负责一部分,既避免有小组成员存在偷懒的现象,也因为每人写作的难度较小降低学生对于“写”的畏难情绪。

二、经验总结

当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于教师总停留于低层次的词、句层面,很少提高到高层次的段、章高度,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厌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差。因此,旨在提高英语授课教师对于“写”的重视及对于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的“读写训练课”这一全新概念有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读写训练课”目的在于每节课教师留出最后的 10 分钟时间,设计“写”的练习,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写作练习放在课内,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对于“写”的关注,可从简单的缩写、仿写开始,逐步推进,层层提高,从非毕业年级做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虽然关键,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由此,笔者总结出一些高中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学实践中,笔者了解到许多学生对于英语写作表现出消极态度。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平日教学中,除选择高考应试作文的文体外,可在非毕业年级创造性地设置不同的写作体裁,如诗歌、剧本、歌词等,写作内容也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对新闻的评论,也可对新鲜事的描述,总之,以鼓励学生的创作为目的,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打破以往教学的单调性,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二)引导学生完成写作

作为语言输出的写作必须建立在充足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之上。非毕业年级的读写训练课就是在阅读课的基础上,通过写作的方式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巩固。足够的输入能较低学生的认知压力,使语言输出更为流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写作教学观念,优化写作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的设计帮助、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英语写作。通常,教学可以在写作前设计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寻求答案,并在思维碰撞中找到写作的灵感。教师还可以设置贴近学生生活与思想的情境,让学生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教师还可给出类似的写作范文,让学生从仿写开始,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当然,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也应进行监控,对完成写作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使每位学生都能从写作中找到成就感。

(三)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笔者在教学中调查发现,很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也造成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停滞不前。学生通常不会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式用于书面表达,也很少会模仿课文中的表达,甚至有学生直接运用翻译软件糊弄差事。针对此类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带领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

惯。除运用“过程―体裁教学法”指导英语写作教学外,还需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阅读文章中经典的语句、段落,提醒学生收集各类文体的格式和篇章结构。写作的时候,为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还需不断根据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四)即时提供写作评价

学生写作完成后,即时给予评价也尤为关键。教师可采取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因素,互评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学习,进行高水平的思维学习活动,师评则能从教师的角度看待学生的习作,在评语中指出其优点及有待提高的地方,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应进行面批。在作文讲评时,除表扬、朗读、张贴优秀作文外,还应鼓励有所进步的同学,对于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让所有同学都能从每次习作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三、结束语

诚然,我的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设计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也存在其局限性。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教师用心的课堂设计也可以换来学生用心的学习,也让我们认识到关注英语课堂中提高“写”的能力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平日教学中贯彻“写”的教学活动、创造性地选择“写”的题裁与内容,在“过程体裁法”、“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完成写作,培养学生写作习惯,即时给出写作评价,这对于从根本上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颇具实践意义。

【篇四】

现代教育强调设计及科学的教学设计,因为这是当前教育的规划,是由其针对性和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我们顺利完成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所必需的。信息技术教学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地理知识,让复杂变简单,让抽象变具体,让无聊变成精妙,达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中间最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地理教学策略如何设计与怎样实施,这是我们作为地理教师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一、 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优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传统的地理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大多数课堂教学在老教学观念的指导下,侧重于知识教学,大多采用老师倾听学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主观性不是良好的反映,教授知识狭窄,技能差,缺乏创新和探索能力的学生。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是其六大理念之一,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适合本阶段学生的主体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角色也要发送变化,探究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其中可以进行以下引导,如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学会收集和总结材料,养成与他人讨论并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精通教学媒体的使用等等。

二、 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地理地图教学策略

地图储存的知识信息很大,不仅是学习地理的工具,更是蕴含地理知识不可或缺的载体。学习地理必学地图,考地理必要考“图”,这是众所周知的地理学科特色。因此,地图是学生必学的,读图是学生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这关系着地理成绩的优劣。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加强地图知识方面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读图,还要不断提高读图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利用好各种地图进行知识的讲解,如等值线图的作用、统计图表的价值、区域图的表示、柱状图的内涵、地理模式图的意义等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和规律。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如看等温线图、等高线图,首先明确数值的递变趋势,然后根据等值线的凸显方向判读高低;再如区域图,要正确识别图示地区,要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和面状地理事物的总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点状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等去加以识别。让学生学会一图多思、多图连用,图文相互转换的技能,从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几方面加以培养,形成良好习惯。如让学生读图来了解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等相关的自然因素、交通、资源、经济等地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融合,来理解、分析现实问题等,_到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水平。

三、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黑板,粉笔,看起来乏味,所以教师厌倦教学,学生厌倦学习,甚至有些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启发,根据中学生的特点,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而且是偏重于形象记忆,那么我们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如投影、CD等,“声形结合”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把他们带入形象的世界。利用表象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表征是思维过程的起源和开发点,可以使定量与定性变化之间的梯度和变异适应的认知结构。例如,地理教学有些知识,由于无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如一些图片或者影视资料,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

四、 结语

初中地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了广阔伸展平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究、不断的提高、不断地与高新技术及时接轨,才会使我们从模仿到探索,从探索到实践,不断升华,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才能提升自己,让自己对初中地理教学的掌握,从掌握策略的能力,到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和发展。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过程亦是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不难看出,目前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策略出发,开始更上一层楼看问题,不仅教师有角色变化,而且从教育结合地理教学特点,在教学中综合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五】

文字史料一般包括流传下来的原始史料、撰述史料和文艺史料,它的主要形式是以文字来记载的。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历史也不单是线性状态的呈现,而是逐渐向专题化、模块化转变,于是文字史料成为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重点,也成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突破口,文字史料教学被放置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充分借助文字史料,转变教学理念,寻求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字史料,从而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二、解读文字史料,深挖史料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三、要辩证地分析史料,看待问题

以王光祈的论述“世界潮流排山倒海直向东方而来,中国青年受此深刻刺激,顿成一种不安之象,对于旧社会、旧家庭、旧信仰、旧组织以及一切旧制度,处处皆在怀疑,时时皆思改造,万口同声要求一个‘新生活’”来评价新文化运动。

问题(1):何为“世界潮流”? 问题(2):何为“不安之象”? 问题(3):“处处皆在怀疑”可取吗? 问题(4):当时是“万口同声”要求“新生活”?

由此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向西方学习民主与科学的解放运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盲目要求西化,否定传统,可见作者是认为这很偏激值得反思。但是作者的材料真实吗?不可能万口同声,应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应辩证地认识。这样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了全面的认识,能够辩证地看待史料,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注重对史料的运用的实效性

一堂课的材料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在教材中就有的,能够解决的,直接从教材中提取应用,不应为了增加史料而使用史料,无用且浪费。在处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时,我直接圈定教材中的段落,选定资料,要求学生整合教材信息,为教材中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贴标签,必须剪短贴切,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代表人物思想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对民主与科学这一救世良药的认识,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十分常态化的,如何选取适合有效精炼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前提要素,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现今网络资源便利,拿来主义盛行,教师对史料的选择应该更加慎重,只有有效服务于课堂主题的史料才是适合的,应避免盲目使用史料。而如何运用好史料,深挖史料的价值,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效解决课堂中的重难点是教师要一直研究的问题。

【篇六】

为了更好地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变化,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从历史学科素养的本质出发开展课堂教学,是每个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在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使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一、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历史的核心素质,就必须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历史教科书作为学生接触历史的第一来源,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最根本途径和直接来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历史教科书的应用,即引导学生详细深入地阅读历史教科书。教师在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方法、团体合作学习方法,以及情境创造方法。开展合理而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体验历史、感受历史,从而掌握历史和吸收历史[1]。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具体化。它在教学活又衅鸬酱递教学与学习之间主要信息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交互性。简单地说,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的内容,是教学活动中动态实现教学目标所产生的信息和材料。传统历史教学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为了说明考试的关键内容。这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感到厌倦,产生了为考试而学习的思想,导致无法达到培养其核心素质的目的。历史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是丰富的人文教材。如果将其挖掘出来,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其核心品质。例如,在讲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训时,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圆明园事件的焚毁。这一事件在教材中没有详细说明。但是,教师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与焚烧圆明园时间有关的短片,让学生们进行观察,让其对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印象加深,从而利于对其的家国情怀进行培养。同时,也可以寻找圆明园遗址的图片,让学生观看,结合史料,让学生分析,对其历史的真实态度和方式进行重现,培养其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三、正确的教学方法,优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从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习情况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普遍较低。总而言之,这种情况与学生未能正确学习历史学科知识密切相关。本文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采取死记硬背的策略,这种学习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程度的反感和排斥。这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自身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教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并且从内心上喜欢这个学科。而不是仅仅把它看作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优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作者的教学经验而言,历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该学科的现有规律,使学生受到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可以迅速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心态教学,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合理、科学地学习历史知识。这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采取多元化教学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仅仅是依靠历史基础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讨论、分析和思考相应的历史事件,使学生可以真正的了解到其中的本质,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还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参透多元学科史观。当然,历史教师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丰富化,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学习需求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等等,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营造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情感需求的良好氛围。在宽松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当中,学生的思维也就会更加的活跃,与此同时,也会针对相应的历史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及探索,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调动,课堂教学也会因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更高的要求及目标,因此,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就尤为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的实际,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注重自身理论学习近平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实现学生自我价值、自我定位的提升,使历史教学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篇七】

小组学习是为了完成同一个任务,在一个小环境里进行分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而形成的一种互助式学习的一种方式。小组学习的成员不是很多,由2―6人组成,其能力不同,能够达到互补的效果,进而提高每个人的学习近平,从而使小组成绩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教育理念落后主要体现在教龄比较长的老师身上,因为他们长时间处于一种教学模式下,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如果让他们放弃原来的教学模式去重新转变为另一种教学模式的话,这是很难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传授者,学生对知识是被动或选择性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而由于教育的改革,要求老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动,对于老教师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二)教学进度限制

课堂上完成一个完整、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需要其各环节:第一环节,提出问题;第二环节,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独自思考,并在草稿上展现出自己思考的^程和得出的结论;第三环节,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后,进行在小组内交流;第四环节,在小组内讨论,整合组内成员讨论后的结果,然后统一组内想法;第五环节,展现结果;第六环节,组间质疑;第七环节,老师对小组情况及结果进行评论,进而形成最后的结论,统一全班学生的看法。而每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很难完成整个讨论流程,得出问题的结论,一次小组讨论需要花费三节课的时间,这对正常完成任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很多老师不会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三)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把控

学生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额,在班级中,总的来说,学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学习成绩不好,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第二种性格内向,比较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第三种比较有个性,但是好面子,对别人的质疑和建议不接受的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他们要么不发一言,甚至远离小组讨论;要么就是想法太多,使小组找不到原来的方向,偏离主题;要么讨论过于激烈,最后组内观点不同起了争执。由此,使小组学习也就没有的意义。

(四)合作探究易流于形式,缺乏深入思考

高中地理的内容比较多,难度比较大。如果学生的地理知识不够丰富,那么学生在形式上的小组学习中很难更好的进行学习,对于知识点也不容易去进行更深的理解和使用,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老师一般采取“我讲你听”的方式。

二、构建合理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路径

(一)确定合理的小组人数

考虑座位因素,6人为最好的。6人可以选择2排3列,这样任何两个同学之间都能够很好的交流。如果班级人数大约50人,可以分为8、9组,因为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数量要适中。如果分组过多,就会使组员人数太少,其可能出现想法不够的情况,而且花费的时间也会更长。如果每组选用8人左右,就会出现很多人远离讨论的状态,不能欧保证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

(二)小组成员合理分工

在进行小组学习时,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进行评选出小组的组长,然后各组长及其成员之间进行沟通,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接下来,老师指导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语言能力强的同学可以作为发言人,其他同学补充发言,或者采取轮流发言的形式;书写好看又快的同学可以做记录员;其他同学对本小组的结果进行补充,并点评其他小组的成果,使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

(三)提前安排讨论议题

可以根据老师的课堂经验、教学情况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这种是最基本的小组讨论,其效果也比较差。因为其问题太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的意义;如果问题难度角度,时间上又不够充分,致使探究没有深度,因此,讨论议题要提前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四)培养小组内部的凝聚力

学生都比较喜欢受到老师夸奖和赞扬,对于小组探究学习也不例外,所以说集体荣誉感对于小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此小组可以进行有效的探究合作。老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建立组员之间的信任,进而实现小组成就感。首先,组员和组长之间可以自由选择,使小组成员的关系和谐,便于交流。其次,建立小组评价机制,在小组活动中,对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鼓励,如:小组成果在黑板报上展示、申请播放电影等。另外,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小组PK活动,如:地理趣味小知识比赛、地理常识抢答等。在这种环境中使小组之间能够更好的合作。最后,成立老师指导小组,针对班级中比较内向或者基础薄弱、在小组中很容融入的同学,老师可以另外建立小组进行培养。由此,小组的凝聚力也就形成了,对接下来开展的小组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三、结论

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去感受,去发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其中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进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不仅使老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还使老师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进而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具有实质性的进展。

【篇八】

“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不仅记录着“华夏”这一民族的存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载体。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高中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课上无法很好理解文本思想内涵、认为文言文枯燥无趣,课下对文言文注释死记硬背,产生畏难心理等。高中时期文言文学习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造成的。

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习作品的文化价值等。

针对初高中的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缩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使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得以系统化。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

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茫然无所知。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原则的一线教师就在课堂上淡化甚至回避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

在当前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已开辟了语法知识的专题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法知识的梳理。可在学生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贯通起来。例如,在九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а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作意动的词可以翻译为“以……为……”“认为……是……”这样将语法前后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有一套自己的词汇系统,大多数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一线教师对“字词”的释义往往过于生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的含义,导致“费时多,成效小”,学生容易思维僵化,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到了高中则会更加明显。

在处理文言文字词方面,王荣生、童志斌教授提出了“放过”和“突出”的原则。认为无需以“字字落实”的方式来串讲文言文字词,在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古今意义一致的、生僻的教科书已经做了浅易注释的文言字词,不需要特别处理,课堂上可以“放过”。而对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则应予以“突出”。“突出”并不是机械地记忆字义,而是教师做简单交代,在“突出”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文”“言”统一,关注文化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分离是初中阶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凌空蹈虚地阐释文旨,这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思考能力,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无法达到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文化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文学的奥秘要通过文字来体现。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是带领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细节,探寻文化意味;
是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充分领会。如《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中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为什么要“马上”?太守听了以后急切地派人前往,说明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吸引力。另一句“闻之欣然规往”中的“规”字,注释为“打算、计划”,这里体现了刘子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寻向所志,为什么还是“未果”?这里可见作者在暗示桃花源是理想中的,作者的意图便可通过对字词的细细品味得以理解。文章也由此变得生动、有意味。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反思古文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当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不可将文言字词量化为简单的实词、虚词积累,应兼有文化内涵,通过字词品味所言之志、所悟之道,挖掘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文”“言”统一,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以上是笔者在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上做的策略研究,所有教学研究终究要运用于教学实践,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