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1 06:07:57     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要求财经类高等院校与我国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相适应,采取多种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高等财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势必不同。内蒙古财经学院与普通财经类高等院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同时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蒙古族财经类人才的重要任务。
  内蒙古财经学院始建于1960年,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建。2006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评估。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实力日渐增强,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自1981年开始招收蒙汉双语授课生以来,目前已有市场营销、金融学、法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及税务等7个蒙汉双语授课本科专业点;并在资产评估、财政学、经济学旅游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设有预科转本科的民族班。自1985年至今,已有1800多名蒙汉双语授课生毕业。金融学和市场营销学两个蒙语授课专业点在全国范围内独具特色,承担着为自治区及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甘肃、青海、新疆等八省(区)蒙古族聚居地区培养蒙汉双语兼通的少数民族财经管理人才的任务。学院从2004年开始,民族预科生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在民族财经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截至2008年,我校累计招收1000多名民族预科生。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蒙汉兼通少数民族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我校一贯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蒙汉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开设蒙汉双语授课的专业,目的是使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蒙汉双语授课,提高其使用蒙、汉两种语言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的能力,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蒙古族财经类人才。

一、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根据毕业生的调查统计数据发现,民族班学生在从业质量和事业发展水平方面低于普通班学生,人才供给与本地经济发展需求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供求矛盾。
  目前,大多数毕业生仍然依照传统思路,按较高薪酬、有发展空间、知识含量较高、较大城市等“高标准"来选择职业,人为地造成了就业难。民族班毕业生就业难,一是学生主观的“高标准”选择所致,二是民族班毕业生较汉族学生而言缺少实践工作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成为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
  财经类工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宽广的社会知识。民族班学生由于沟通能力较差,社会知识面较窄,汉语言文字表达不够流畅,在求职时往往被排在录用序列之后。例如,市场营销专业要求的普通策划文案对于蒙古族学生来说难度就很大。在激烈的就业竞争条件下,民族班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相对较低。就业难与人才短缺并存的供求矛盾迫切要求我们按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改进与重构新型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的培养应结合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点,根据民族文化资源和区域产业结构特征来规划民族财经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密切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努力提高民族班本科教育教学和预科班教学管理质量,夯实基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增强蒙古族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和教育过程诸要素的组合与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的总称。内蒙古财经学院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是蒙古族学生,因此培养过程中需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蒙古族学生的特点来建构培养模式。综合来看,内蒙古财经学院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构成要素。
  (一)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的民族教育方针与高等财经教育目标,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少数民族学生生源状况、专业学科特征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努力培养蒙汉兼通、具备交叉型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民族财经人才。
  (二)培养方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本地区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不断更新培养方案,突出我校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对蒙古族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进行合理设计,根据学校不同专业要求,制定不同于汉族学生的相应学科专业的教学大纲。同时,进一步修订蒙汉双语授课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所培养出的蒙古族财经类人才能够满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培养途径。
  根据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方案,选择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包括蒙汉双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各种具体的教学模式等。在培养民族学生的过程中,应尽量安排蒙汉兼通的专任教师担任专业课和班主任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抓住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了解学生动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民族学生的“贴心人",为培养优秀的蒙古族财经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教育评价具有鉴定功能,即对评价对象的目标到达度、合格与否、水平高低的判断与确定。通过科学的教育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
  少数民族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将接受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毕业生质量是否达到学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反馈和检验。我们需要运用不断更新的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也许符合原有的培养目标,但不一定符合已经变革的新型民族教育思想观念。因此,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运行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没有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