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事迹8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4-04-12 10:01:08     阅读:

事迹材料是记录一个人对美、善、真的追寻和实践,通过阅读事迹材料,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正确处理冲突和纠纷,以下是无忧文档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抗战英雄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抗战英雄事迹8篇

抗战英雄事迹篇1

长白山南麓,浑江东岸,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陵园巍然矗立山冈。

60年,21000多个日夜。多次立下军功的英雄老兵徐振明,始终守护着这座陵园,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

今天,十来岁的孩子都在和平的环境中茁壮成长;70多年前,他们的同龄人却不得不面对血与火的淬炼。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当时不满16周岁的徐振明从家乡所在的苏北沦陷区出发,一边要饭一边找寻八路军。最终,他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

“听说我想参军,营教导员就问我,怕不怕死,扛不扛得动炮弹,敢不敢杀鬼子。”因为年龄太小,徐振明被安排当通信员。

新兵培训时,两年前牺牲在林海雪原的共产党员、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将军,成为“娃娃八路”心中的英雄。

“教导员多次跟我们讲杨将军的抗日故事,讲他在冰天雪地里吃不上、穿不上,却战斗到最后一人、最后一刻……”徐振明回忆说,“我们听后特别感动,发誓要向杨将军学习,保家卫国、抗战到底。”

当时,八路军与日寇的战斗时常发生,参军不久的徐振明很快就开始拿起枪上前线了。

那年初冬,徐振明所属部队在莒县伏击一股日军。“突然,(鬼子的)一发炮弹在(我)身后爆炸,我后背受伤。营教导员让我撤退,我没答应。”徐振明对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他苏醒过来,他发现自己趴在担架上,正要被抬到后方医院去。此刻,日寇正疯狂向他们所在的方位突围……

“八路军常讲‘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用叫唤’,面对这个情况,我怎么能离开战场!”徐振明忍住剧痛,爬下担架,从牺牲的战友身边捡起枪支和弹药,回到阵地。他的英勇表现,极大鼓舞了八路军指战员的斗志。大家并肩血战,直到胜利。徐振明获得了参军后的第一个一等功。

连队里,有一名比徐振明还小的“娃娃八路”——14岁的小卢。“我俩跟亲兄弟一样好。但不久后的一次战斗中,小卢头部中弹……”徐振明至今忘不了他当年的战友,“他牺牲在自己的家乡,他父母和姐姐知道后都哭得不成样子,我也哭了好几场。”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90多岁的老人一次又一次中断讲述,泪水涟涟……

1945年,徐振明和战友们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他也没想到自己很快就来到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白山黑水。

“根据上级命令,我们部队从山东行军58天,来到东北。”徐振明回忆说。四平战役、锦州战役……老人已记不清参加了多少次战斗,只记得每天啃着高粱窝窝头,脚步停下来就是打仗,打完仗就接着行军。

锦州战役前,徐振明是侦察班副班长。“我带着5个战士,从国民党军阵地抓回俘虏,获得了重要的情报。”

参加完平津战役,他跟着部队一路南下,直至南海之滨,再折向云贵高原……徐振明用自己的双脚,标示出解放战争最为漫长的行进图。“天安门升起国旗、新中国宣告成立的时候,我们的部队还在湖南作战。”

1950年10月,身为步兵连长的徐振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著名战斗。“天上敌机狂轰滥炸,地面枪林弹雨,我们是为祖国而战,没有人怕死!”徐振明回忆说,“在争夺‘394.8’高地的拉锯战中,我们连270多人参战,最后只剩下十来个人……”战斗结束后,徐振明再立一等功。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牺牲18年整。吉林通化,浑江东岸的山冈白雪皑皑,各界人士隆重举行公祭安葬大会,抗日英雄长眠在他生前浴血奋战的地方。这一年,徐振明随部队返回通化,随即以营职干部转业。

徐振明有3个岗位可选,但徐振明果断地选择到靖宇陵园工作。他听着将军事迹,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他庆幸自己能够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情。

“当时地方很缺干部,转业时选择也多,但我受了一辈子革命教育,崇敬杨将军,心甘情愿为将军守陵。”徐振明说,即使时光倒流,他也不会改变决定。

“全国那么多人崇敬杨靖宇将军,只有我有机会为他守陵。”他说,“我既是自己在守陵,也是代表牺牲的战友为杨将军守陵。我守在这里,感觉自己还跟战友们在一起……”

传承——自己守陵一生,又动员儿子接过守护英雄的接力棒

靖宇陵园建成时,整个山冈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丛花。

徐振明带着陵园几位职工一起挥锄抡镐、植树种花。几年后,陵园夏日繁花盛开,冬季满眼苍翠。

徐振明爱陵、护陵是出了名的。遇到刮风下雨,他深更半夜也会到陵园巡查,看看屋瓦是否漏雨,看看树木能否挡风。

徐振明更容不得别人对杨将军和陵园有一丝不敬。有一次,有个人参观曾有些不屑地说:“这个陵有什么可守的?”徐振明一下就急了:“要是没有这样的陵,这样的英雄,能有你的今天?!”那人听后,红着脸不断道歉。

为了使这一块肃穆之地不遭到人为破坏,徐振明想尽一切办法。

空闲时间,徐振明或乘坐牛车,或双脚步行,深入群山密林,寻找杨靖宇的珍贵遗物,踏访旧址,收集故事。

1980年,徐振明离休。他对陵园放心不下,就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徐永军到陵园工作。但徐永军没打算接父亲的班,而想去闯世界。

经过3次长谈,徐振明终于说服了儿子。至今,徐永军守陵也已整整37年了。他仍然牢记父亲的要求,每天早早来到陵园,把将军的铜像擦拭得一尘不染……“像父亲一样,我对陵园、对杨靖宇将军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出差时间稍长,就会特别想念。”徐永军说。

离休后,徐振明还是满心牵挂。经过再三请求,他回到陵园当门卫,继续为将军清扫落叶、清理积雪……

他还经常应邀为学生和部队官兵上革命传统教育课,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们和官兵们讲述那些感动过自己的事迹和经历。

如今,徐振明已经年过九旬,但只要天气晴好、身体尚可,他就会坐上轮椅,让儿子推着,到陵园四处巡查,静静瞻仰将军的陵墓和塑像,亲手抚摸那些早年种下的松柏。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牺牲的英雄……”采访最后,这位老人郑重地说。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徐振明矢志不渝,守护着英雄的陵园,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家园。

抗战英雄事迹篇2

一位十七岁中国女童子军泅水游过苏州河,勇敢护送国旗献给八百壮士的壮举,振奋了整个上海战区和租界民气军心。

中日淞沪大战中,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震惊中外,为我全国军民竖起一座不屈不挠的精神堡垒。

原先,当时八百壮士为了掩护数十万国军撤退,在四行仓库独立对抗日军,除了租界外,上海基本上都被日军占领。这时候,女童子军杨惠敏,正在租界难民收容所服务,眼见对岸日军旗帜遍布,独四行仓库屋顶未竖国旗,于是她立下决心,为英勇孤军作出献旗的壮举。

她随即奔赴上海总商会,接过国旗,激动地说:"我。太兴奋了,我有荣幸来做这一件事!我愿意尽我的力量达成这个任务,即使牺牲!"授旗者之后说:"好!去吧,万一你有什么。我们会转告你的家里,我们将永远纪念你。"说完,杨惠敏将外衣脱去,把国旗紧紧的缠在腰间,再穿童子军装束。入夜以后,到茶叶大楼的俱乐部,这时,英国卫兵与俱乐部的人大部分都认识她,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夜半以后,便趁机溜出大楼。

夜空是黝黑的,远处有英军走动的影子,马路对面,她感觉四行仓库大楼象个巨人,凛然的俯视着她,为了不让英军发现,仅有沿着楼下铁丝网,爬到另一缺口,从窗子爬进去。爬过马路,她急剧跳动的心刚稳定下来,忽然听到枪声,她以为被敌军或英军发现,连忙倒在战壕里不敢动,红绿的火舌在她头上飞舞,原先是白天的广播引起敌人的妒意,向四行仓库发动进攻。

不久,枪声沉寂下去,她又开始慢慢爬,最终爬到仓库东侧的楼下,一根绳子自楼上垂下,由于早已通知守军,杨惠敏明白这根绳子是迎接她,她拉动绳子,楼上的人迅速吊进窗子。谢晋元团长和几位高级军官早已在窗口迎接,杨惠敏脱下外衣,将浸透了汗水的国旗呈献在他们面前时,朦胧的灯光雨下,这一群捍卫祖国的英雄,都激动得流下泪来了!谢团长紧拥着杨惠敏,大颗大颗的热泪滴在她的脸上。这位百战英雄,在敌人的炮火下没有哼过半声,这时却泣不成声地说:"勇敢的孩子,你送来给我们的岂仅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清晨,谢团长立刻吩咐部下准备升旗,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杆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曦微中,平台上稀落的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严地举手向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敬礼。没有音乐,没有排场,可是,那神圣而肃穆的气氛,单调而悲壮的感人场面,叫人永远也忘记不了。

四行仓库的军心大振,弟兄们脸上掠过几个月来没有过的笑容。当谢团长带领杨惠敏参观仓库时,许多弟兄们躺在血泊中呻吟,杨惠敏问他们:"你们打算守到什么时候""死守!"简短有力的语调,令她感动地哭了,她之后说:"我求求你们,把你们的名字抄给我,万一以后,全国的老百姓也好明白你们的名字!"

将士们抄了一张名单给她,这时枪声又起了,谢团长立即送她走,此时,杨惠敏不肯离开,说:"让我留下为你们服务!"谢团长坚持地说:"为了你的安全,为了你更能够为国家服务。"这时空中枪炮声四起,谢团长立即开了近苏州河的.边门把她推了出去,说:"我们永远记得你,感激你,去吧!冲过去,跳下河!"

她一个猛冲,跃下苏州河,头上的枪炮声便响个不停,她明白自我已被日军发现,幸好懂游泳技术的她能够深潜入水,游至对河公共租界登岸,抬头看时,苏州河畔已站满了人,纷纷向四行仓库屋顶迎着朝阳招展的美丽国旗欢呼招手!有人高呼:"中华民国万岁,国军胜利万岁!"四周人群一齐欢呼高叫起来,响彻云霄,个个泪眼模糊。日本军机在四行仓库屋顶盘旋,企图将国旗击倒,可是始终失败,两岸的市民高声欢呼。

英国路透社记者先后将八百壮士和女童子军的英勇事迹,传遍海内外。当八百壮士完成坚守四行仓库的使命后,中央同意撤军到租界去,没有多久,杨惠敏也走到租界去为八百壮士服务。

杨惠敏不仅仅是中国女童军的光荣,也是中国女青年的榜样。保家卫国不是必须要持刀持枪,一面小小国旗,足以振奋战场上的军心民气,而童子军精神,就是不居功、不怕死,完全是服务人群的仁爱牺牲精神。

抗战英雄事迹篇3

刘传文

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难以度日。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军刘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政治腐败,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做付竹出卖。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放行。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

当时,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并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政府。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传文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用心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

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早已使传文不满,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心抱不平。所以,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1928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是年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枪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他以前带领红军攻打罗浮有三四次之多。他经常对战士说:“打仗不要怕,俗话说:耕田吾怕屎,当兵吾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闹革命,就不怕杀头,万一为革命而牺牲,也是光荣的。”所以,他屡建战功,提升为连长。出征时,他经常骑马或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骡子跟随同行。

自从传文同志参加革命后,兴宁的反动头目,对他又怕又恨,如陈尧古两次带领部队到笠石村,扬言放火烧屋,抓走他的邻居,结果人将传文老屋内的赏田三斗种卖掉,赎回被捉去的八人。传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仅存两间烂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联合赤卫队共约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罗岗。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抗战英雄事迹篇4

罗盛教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我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最终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齐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我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之后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最终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抗战英雄事迹篇5

抗日英雄赵尚志

抗日英雄的故事,抗战期间7位抗日英雄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五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终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向用原先的名字。但很少有人明白,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之后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立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到达数千人。之后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抗战英雄事迹篇6

烈士陵园是铭刻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纪念地。在吉林省通化市,老兵徐振明父子两代人共同守护杨靖宇烈士陵园,用两辈人的坚守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提醒着和平的来之不易。从徐振明老人身上,我看到了许多老革命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现代人去学习以及弘扬,这些正能量永远不会过时。徐振明老人以能为抗日英雄守陵为荣,这是对革命事业的归属感,对革命先烈的敬畏感,心有归属,就能尽心尽力;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正是这种精神,让徐老能从一而终,发挥余热,用大半辈子守护着这座靖宇陵园,默默奉献改变陵园环境。

这样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革命,为何放弃“招待所所长”“福利院院长”等其他优越选择,偏偏选择甘愿做一个守陵人?我认为徐振明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在他心里时时装有“老革命”,装有对靖宇精神不变的信仰,装有浓浓的大爱和战友深情。除此之外,更难能可贵的当属其身上的谦逊本色。

事实上,永葆谦逊本色的又岂止抗战老兵徐振明一人。虽然“抗战老兵”,是一个无比荣耀的称呼,他们经历了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苦难辉煌,但在徐振明他们心灵深处,并没有以英雄自居,生活和工作中只是视自己是一般的人,认为所走的路只不过是当时年轻人应该走的路,不是英雄的路。

谦逊是品质,更是境界。人有了谦逊,就不会稍稍取得一点成绩就耍大牌,就傲傲不可一世,仿佛全世界人都欠自己似的。有了谦逊,就不会自满,永远保持谨慎,低调做人。有了谦逊,就会心中装有他人,高看他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我们学习徐振明老人什么,就是要学习他身上可贵的谦逊品质。有了谦逊,我们就能做到徐振明老人说的:革命没有过时,革命先烈永远不会过时,年轻人要思想放远一点,眼光看远一点,不能看眼前,要向英雄学习,搞好团结,永远生活在老百姓中。

最后,我想说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牺牲的英雄……。

抗战英雄事迹篇7

在抗日战争中有英雄,也有小英雄,那小英雄的童年是怎么样的,让我带着我的童年与抗日战争小英雄的童年比一比吧!这位小英雄的名字叫海娃。

海娃他不仅是儿童团团长,还是民兵中队长老赵的儿子。他每天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监视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海娃放学时,发现炮楼里的小鬼子们进山抢粮食去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所以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连信带图一起交给八路军张连长,为了不让鬼子们引起怀疑,他便让儿子海娃去送信。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几根鸡毛,就知道这信一定十分重要,二话不说就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事事难料,这不,海娃在送信的必经路上的一条山沟里碰上了日本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的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

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什么也不顾,急急忙忙跑到羊圈里,从“老头羊”的尾巴里小心翼翼地把鸡毛信取了出来,一口气跑了好几里路。可是,后面伪军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了回去。后来,日本鬼子让海娃带路,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子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趁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高,鬼子见海娃跑了,便开枪打海娃,那子弹不偏不倚正巧射在了海娃的手上。海娃忍着疼痛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八路军叔叔……”在海娃的努力和坚持下,终于把信交到了张连长的手中。

这就是海娃的童年中的一个小故事,由此事可以看出,海娃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惨,是多么的痛苦,是多么的难过。在与我的童年来比较,看出我的童年是多么的快乐,是多么的开心,是多么的高兴……在海娃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到处都弥漫着浓烈刺鼻的火药味;在我生活的这个年代里,空气中都荡漾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是多么大的差别!

我的童年与海娃的童年相比,是不是差距很大,这样也可以看出海娃是多么的勇敢,是多么的坚强,是多么的乐观……

抗战英雄事迹篇8

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宋学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宋学义转业到地方工作,1978年逝世。葛振林1981年7月离职休养,离休前任湖南省军区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2005年3月逝世。